人吃五谷雜糧,誰不生病呢?
任何年紀,我們都不要生病,要健健康康地活著。但是病痛是無法避免的,傷寒感冒事小,弄不好還要住院。
總有人,生病住院了,滿世界嚷嚷,希望親戚朋友來探望,要有兒女日夜守護。
在被人關心的另一面,我們還要看到以下幾個真相,搞懂了,會改變你的知。
01
解讀病勢,會令人很悲觀。
當一個人生病了,有親友來探望,就會詢問情況。你拖著虛弱的身體,一次次解釋,談起自己這些天,是如何熬過來的。
如果你的臉色很差,身體也沒有好轉的跡象,親友多半會抹眼淚。而你,也從眼淚里,解讀到了悲傷的東西。
你只是生病一次,弄得好像是生離死別一樣。
春秋時的某一個月,孔子覺得自己不舒服,躺在床上多天。
學生子路說:「看樣子,老師是不行了。我們要成立一個治喪委員會。」
子路牽頭,按照當時的禮儀,安排了孔子病逝之后,如何洗澡、化妝、打扮、落葬等事情。
就在子路準備「臨終關懷」的時候,孔子的病好了一些,然后可以站起來了。
孔子看到子路的安排,說:「久矣哉,由之行詐也......且予縱不得大葬,予死于道路乎?」
子路的做法,在孔子看來,是欺詐的行為。在當時,只有國君過世,才能建立治喪委員會,舉行臨終關懷。
如果孔子也得到了國君的禮遇,那麼一輩子的名聲,就算是毀掉了。
一百個人,對于一件事,有一百種解讀方式。
當你住院的時候,不是所有的人,都會真心祝福。有的人,會幸災樂禍;有的人,只是流淚,毫無安慰的辦法;有的人,還直接認為,這個「人」不行了,安排后事好了。
連續有七八個人來探望,都支支吾吾,小聲說話,還會有「病情很嚴重」的嫌疑,讓生病的人,很不安,認為已經病入膏肓了。
真正能夠「感同身受」的人,只有身邊的病友。大家互相鼓勵,一起分享治愈的經驗,能夠改變精神面貌。
02
欠下人情,日后不好償還。
有一次,我的三嬸做了胃部手術,住院半個月。
按照醫生的囑托,三嬸是不能多吃東西的,并且吃什麼,要嚴格安排。
很多親戚朋友,送來了香蕉、龍眼、面包等。床頭上,擺滿了東西。
當三嬸出院那天,把床頭的東西翻出來,發現大部分腐爛了。
可見一斑,不分青紅皂白,就送禮給病人,這是浪費。
更糟糕的是,親戚朋友送了東西給你,你不能心安理得地收著,要等下一次機會,還對方一個人情。
人家送來的錢,多半是換一個外包裝,你還得還回去;人家送來的東西,你接受了,下次要買對等價值的東西,送回去。
真正無償送東西給你的人,多半只有自己的親人。
「禮尚往來」是人際交往的傳統,但是病痛和婚禮、生日、升學等酒席是不一樣的。要是一病不起,那就變成了白喜事了。當然,接受的禮物,當事人無法歸還,子女要承擔起還人情的責任。
若是你的經濟上有困難,需要借錢,那就「明算賬」,不要指望有誰,送一份大禮給你。
也有一些人,送禮的時候,沒安好心,本意是來試探你還能活多久。
春秋時,齊桓公在年邁的時候,病倒在床上,奸臣豎刁等人,認為他沒有機會病好了,就把宮門鎖起來,導致齊桓公餓死。齊桓公的兒子們爭奪王位,天下大亂。
最溫暖的是人情,最不可琢磨的,也是。
當你生病的時候,真正能給你情感的,是陪伴一輩子的愛人,是孝順你的兒女,還有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,心疼你的父母。之外,都算是外人了,不要多去扯人情。
03
互不麻煩,是社交的常態。
早些年,我家住在農村的山旮旯里。
我的大姐在衛生院住院,村里很多熟人,都到探望。
現在,我家都住在縣城里了,山旮旯里的村民,有人去了外地,有人仍舊在原地,到底是走散了。
去年夏天,我的母親接到一個電話,遠在省城一個鄰居住院了。母親很不安,認為應該去看望。
想一想,從縣城到省城,距離幾百公里,并且要車費錢好幾百,耗費一兩天時間。如何去看望呢?
不知為何,母親因為鄰居生病的事情,落下了心病。
時代變了,社交的圈子也在改變。若是你把圈子擴大了,那麼以后會帶來很多的交際麻煩,尤其是年紀大的人。
老同學、老鄰居、親戚朋友、老同事......走著走著就散了,但是你要麻煩他們,就顯得很為難了。若是對方拒絕你,你也會很難受。
選擇性社交,是一個人應有的清醒。自己住院了,少一些人來探望,不是薄情,而是考慮到別人工作很忙。也有一些交情,應該舍去了。
現在流行一種社交潛規則:你不麻煩我,我不麻煩你。我們應該學一學。
04
《不完美才美》里有一個寓言故事。
一只小猴子,不小心被樹杈掛傷了腳。它遇到其它的猴子,總是抬起腳,說:「看吧,傷疤好痛。」
過了幾個月,小猴子的傷疤一直沒好。
原來,想要得到安慰的人,活得更痛苦,也很孤獨。
人要懂得,傷疤需要自然愈合,而不是揭開給誰看,更不要叫苦連天。
生病了,相信醫生;缺錢了,要依靠家庭。不要把自己的病痛,變成一次送別會,更不要讓一大群人,來到身邊,哭哭啼啼,吵吵鬧鬧。
俗話說:「生如夏花之絢爛,死如秋葉之靜美。」
好好休息,不要胡思亂想,你無聊的時候,可以看看書,看看手機,等病好了,還增長了智慧,轉憂為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