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句話說得特別好,連自己都未曾為余生考慮,又怎麼可能指望別人的關心呢?
無論到了多少歲,多為自己的未來考慮,積谷防饑,未雨綢繆,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風險。特別是晚年的危機,對于無數人而言,就是一場劫難。
談到晚年的生活,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,不是如何規劃未來,而是安慰自己,只要退休之后能夠領到養老金,有一點錢過日子,那就生活無憂了。
像這種觀念,不能說錯,但一定不是正確的。有些人的養老金比較高,自然可以過得好一點。而那些養老金比較少的人,還秉持這種觀念,晚年不就越過越慘了嗎?
人老了,能夠領到多少養老金,這是一回事。而如何處理好身邊的瑣事,如何活得更有質量,那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更何況,并不是每個人的養老金,都夠他每個月的花銷。這就注定了,有絕大多數人,都需要另謀出路,無法順利地過上安享天倫之樂的好日子。否則,年老還外出打工的老人,就不會越來越多。
過了60歲,該把握好這些底牌了。如此,晚年才能安穩。
一、及時跟兒女和老伴搞好關系。
人老了,到底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地過日子比較好呢,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比較好呢?
肯定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地過日子比較好。有兒女在身邊照顧我們,老伴也不離不棄,那生活就越過越幸福了。
只不過,在今時今日,有一部分老人跟家人的關系處不好,要麼跟子女鬧矛盾,要麼跟老伴分開住,勢成水火。
一家人,本就有著無法擺脫的血緣關系,為什麼還會越處越差呢?關鍵在于,有些老人倚老賣老,性情孤僻,不懂得與家人搞好關系。
兒女一看到父母倚老賣老,那他們就會遠離父母;老伴一看到枕邊人性情孤僻,那他們就會遠離身邊人,選擇分開住,減少往來。
人過六十,盡量改變這種倚老賣老的習慣,同時少鉆牛角尖,晚年的生活質量會立馬改變。
二、依舊要跟上時代,不與社會脫節。
有一些老人家,過了60歲,還返聘到原單位工作,或者找到別的事業。他們的心態會越來越好,頭腦也會越來越靈光。
一般來說,人老了,頭腦都會遲緩,觀念也逐漸固化了,為什麼有些人還能跟上時代,跟上潮流呢?
因為他們堅持學習,堅持讀書看報,逐漸消除自己的偏執之心。
年輕的時候,人們要多讀書,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社會競爭力,不至于在職場中落敗。而到了中晚年,很多人會摒棄讀書看報的觀念,覺得自己歷經半生,什麼都懂了,不需要再讀書了。
老年人讀書,不是為了增強競爭力,而是為了找到獨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同時,能跟身邊人搭得上嘴,不至于一問三不知,啥都不懂。
做個不與時代脫節的老人,會讓晚年的日子,發生質的改變。
三、多鍛煉,保健康,少去醫院。
有詩云:「歷經世間多少事,方知平安值千金。」
人,經歷得多了,自然就會明白「健康」的重要性。特別是在今時今日,能夠保持身體健康的人,就已經是生活的贏家了。
有些家庭本來有幾十萬存款,日子過得比較滋潤。不幸的是,家中的老人生大病了,需要做大手術了,這幾十萬存款也許就沒了。
說句不好聽的話,隨隨便便一個大病,就能讓一家人二三十年的努力,化為灰燼。
所謂「貧窮和富貴之間,只隔著一張病床的距離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到了一定的年紀,多鍛煉,保重身體,哪怕不為自己想想,也要為子孫后代想想。盡量不要讓自己,成為兒女和家庭的負擔。
四、修心養性,低欲望而活。
人過六十,到底要過什麼樣的日子比較合適呢?究竟是富貴的日子比較好呢,還是低欲望的日子比較好呢?
對于普通人來說,還是過點低欲望的日子比較好。內心沒啥滔天的欲望,也不會有太多無所謂的追求。那我們的心,會逐漸安寧下來。
現代人,就是因為欲望太多,不是今天想發大財,就是希望明天一夜暴富,所以他們再怎麼衣食無憂,也不會感覺到生活的幸福。
也許,幸福,并不完全跟錢財名利有關,還跟其他的因素有關。
比如說,保持知足常樂,樂天知命的心態,該吃就吃,該睡就睡,盡量讓自己活得低欲望一點,那你無論遭遇到了什麼事兒,都能靜守本心,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。
人到晚年,是時候要「修心養性」了。把心修好,把自己的本分做好。其余的事兒,就不要過分糾結了,平平淡淡過好往后余生,就是最大的成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