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巴爾扎克說過:「一個人大半生的時間都在清除少年時代種在腦子里的觀念。這個過程叫做取得經驗。」
顯然,不同的年齡,有不同的活法,若是一成不變,人生就會停滯,生活也會郁郁寡歡。
匆匆走過半生,我們不再是少年。
富養自己,窮養孩子,不養圈子,是五十歲之后最好的活法。
01
富養自己,走自己的路。
《我的前半生》里有句台詞:「沒有任何人會成為你以為的、今生今世的避風港,唯有自己,才是自己最后的避所。」
別以為,五十歲之后,自己也馬上會變成老人了,應該可以依靠子女或者社會。唯有靠自己,才是硬道理。
即將退出職場、身體也不如以前了,生活的壓力不見減少,如何才能「靠自己」?這就需要,富養自己。
北宋時的蘇軾,進入官場,然后多次被貶,可是他天性樂觀。因而在人生的低谷中,也活得逍遙。
五十多歲的他,被貶到惠州。看著嶺南的景色,感受到南蠻的習氣,生活也很窮困,但是他卻努力尋找可以改變心境的東西。
走到市井,他看到羊肉,但是摸了摸干癟癟的口袋,不敢說話。
等羊肉賣得差不多的時候,他才對攤主說,來點「羊脊骨」。
羊骨頭上,有一點點肉,經過一段時間的煎熬,肉就掉落出來了。一小碗羊肉,一大碗湯,讓蘇軾感受到了美味的生活。
他還寫信給弟弟——子由三年食堂庖,所食芻豢,沒齒而不得骨,豈復知此味乎?
不管日子多苦,都要善待自己,好好吃飯,好好寫文章,好好陪伴家人,好好關照遠方的親人。蘇軾的做法,值得我們仿效。
我們無法做社會上的強者,總是高高在上的樣子,但是我們可以做生活的強者——苦中作樂。
作為普通人,不可能腰纏萬貫,但是可以這樣做:讀書,富養精神;勤儉,富養一日三餐;旅行,富養身體;微笑,富養臉色......當你的精神面貌變好的時候,粗茶淡飯,都會給自己很多的喜氣。
你不要總是模仿別人,不要和別人對比,做好自己,不虧自己。
02
窮養孩子,讓其自己走路。
五十歲的人,你的孩子應該已經長大了吧。
當你想盡辦法為孩子買房買車,找工作、找對象的時候,你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其實,你的努力,孩子往往不領情,還覺得天下的父母,應該如此。
宋朝時,有一個書生,主動去學生家授課。
學生不行師生禮,態度很傲慢。
書生一氣之下,把學生告到了衙門。
官員王向判案,說:「按照禮法,只有學生來學堂讀書,沒有老師去學生家里教書。老師既然要委屈自己,學生為什麼不能傲慢?」
歐陽修看了王向的判詞,非常欣賞,還在朝廷上,說起這個案子。
如果父母像這位書生一樣,把禮法搞反了,那麼子女不孝順父母,也變得理所當然了。
孝順是子女的義務,而不是父母去巴結子女。這個大道理,我們要知道。
自古以來,「慣子如殺子」,當父母大包大攬的時候,孩子就會習慣性坐享其成。當父母六七十歲的時候,無法繼續溺愛孩子了,那麼家庭就會走向衰敗。
好的家庭,青出于藍而勝于藍。子女賺錢養家的本領,比父母更強勢一些。
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,自己不能繼續供養「你」了;從今往后,父母的錢,只能保證自己養老,孩子的生活,自己去想辦法。
斷了對孩子的供養,父母的生活,才會真正好起來。孩子也會有賺錢的能力,從而更好地反哺父母。
03
不養圈子,各自走各自的路。
一路走來,我們遇到了很多人,同事同學,父老鄉親,親戚朋友,都很多。
為了混出點名堂,我們還常常去應酬,加入一些互相獲利的小圈子。
混圈子,是要請客吃飯的,還要照顧到大家的情緒,因而你不知不覺,就滋養了圈子。
以后,你慢慢淡出職場了,滋養圈子的事情,應該減少。
人走茶涼的規則,不得不知。也許你五十歲之后,職業到了天花板,就有了被冷落的跡象。
唐朝有一個宰相郭元振,名氣很大,來投靠他的親戚朋友也很多。
侄兒郭仲翔希望能通過郭元振謀得一份差事。
郭元振說:「依靠親戚的門第,作為自己的階梯,是走不遠的。」
幫助郭仲翔謀了一份軍職之后,郭元振就再也不過問了。
后半生,要冷漠一些,大多數的圈子,應該主動舍去。
留給大家一個「不好講話、不愿意幫忙、不近人情」的印象,你會發現自己好過多了。
為了利益而來的人,因為得不到利益而離開,這是人之常情,你不要責怪自己。
如果你不懂拒絕,一直在圈里混,自己要掏錢買單,但是吃飯的人,會因為你的年紀偏大,還嫌棄你。這是何苦呢?
04
《自律力》里寫道:「世界上最難的事情,不是買彩票中五百萬,而是日復一日地堅持一些見效極慢、執行起來極苦的優良習慣。」
生活很現實,不是誰都會中大獎,發大財。有的,是慢慢積累財富,一步一步教導子女,安頓自己的余生。
五十歲之后,要習慣自己求進步,讓子女習慣靠自己,讓大家習慣你的「冷漠」。
花幾年時間,習慣往后退,接著就退休了,無事一身輕。
人生下半場,別活得太累,要給自己松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