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:
有位女士,她的婚姻生活一直不太順利。
從18歲開始結婚,到40歲那年,她一共離了7次婚。
而失婚的理由,可以用4個字來概括:三觀不合。
有的是沒有共同的愛好,有的是消費觀不一致,有的是對待事業的態度不同。
這些年來,她不斷地結婚、失婚,不過是想找一個三觀一致的人,長久地生活在一起。
但經歷了這麼多失敗的婚姻,她終于醒悟:
感情中,并不存在三觀一致的兩個人。
如果抱著尋找一個和自己三觀完全合得來的伴侶,那麼結果很可能是以失敗收場。
就像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,我們也找不到兩個三觀完全契合的人。
婚姻的扎心真相就是:
不出意外,妳會跟一個「三觀不合」的人結婚。
有人說,三觀不合的婚姻,注定不會長久。
因為,不同頻,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,聊不到一起;
因為,差異大,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,相處起來很累。
所以,一直在茫茫人海中尋找,希望能和一個三觀相合的人組建婚姻。
但卻忽略了,世上并沒有三觀完全一致的人,也沒有完美契合的靈魂伴侶。
我們很難找到一個跟妳三觀完全合得來的人,甚至是找到三觀相近的人都很不容易。
大多數情況下,我們是跟「三觀不合」的人,一起走進婚姻。
為什麼這樣說?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。
1.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。
不同的生長環境、教育背景,以及各自獨特的經歷,造就了我們每個人,以及我們的三觀。
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,三觀一致是理想,三觀不合才是現實。
與其努力尋找一個三觀一致的人,不如正視差異,接納不同,在彼此磨合和包容中,攜手一生。
2.三觀是會變化的。
隨著各自環境、閱歷、認知的變化,三觀也會隨之發生改變。
之前三觀相近的兩個人,有可能不再有默契了;
之前三觀不合的兩個人,有可能慢慢趨于接近了。
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,人的思維在成長,閱歷在增加,三觀也在變化。
即使沒有大的改變,也會有小的調整。
所以,想說的是:
我們可以用動態的思維,去看待「三觀不合」這件事。
給彼此一點時間,在慢慢相處中,磨合掉各自的棱角與鋒芒。
聽過一句話:
婚姻之間的關系,就像是板塊咬合的陸地,妳在這里多一塊,我就在這里讓出一塊,磨合出高峰和山谷,磨合出全新的默契。
不可否認,三觀不合會產生矛盾和分歧。
但這個世上,并不存在三觀完全一致的兩個人。
那些幸福且長久的婚姻,不是沒有矛盾,沒有爭吵,而是懂得接納差異,懂得互相尊重和包容。
而不是強行改變他人,迫使對方接受妳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。
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:「有沒有一瞬間讓妳感覺跟女(男)朋友三觀不合?」
其中有個答主@羅格,分享了自己的故事:
他說,他和妻子三觀不合的地方有很多。
他喜歡看書,妻子喜歡刷視訊,追劇;
他喜歡打游戲,妻子就強烈反對;
他比較節儉,妻子喜歡花錢。
妻子給他買的洗面奶、唇膏什麼的,他幾乎就沒用過。
妻子給孩子買的很多補品,比如鈣、AD酸奶之類的,他其實是不贊成的。
記得當年準備買房子時,他想買一個地段好點的學區房,房子小一點也沒關系。
但妻子更想買一個離家近點的大房子,雖然地段比較差,學校相對一般。
圖片來源:知乎@羅格
羅列了這麼多,答主并不是想證明他和妻子感情有多麼不好。
相反,他和妻子的婚姻生活很融洽。
在他看來,這些都不是事,最關鍵的是什麼?
是每次看到妻子給兒子穿衣做飯的時候,是每次看到兒子犯錯,妻子教育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時候,是每次兒子生病,妻子火急火燎請假回家帶兒子去醫院的時候。
每當這些時候,他就覺得妻子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對的人。
故事的結尾,答主說了這樣一句話:
「幸福的婚姻,就是求同存異,和而不同,如此而已。」
圖片來源:知乎@羅格
婚姻關系的良性發展,來源于夫妻雙方對彼此的尊重、接納與磨合。
好的婚姻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,而是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,用心經營出來的。
宮崎駿曾說:
愛,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,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,欣賞那個不完美的人。
婚姻,不是為了選擇完美的愛人,更不是為了找一個「翻版」的自己,而是為了幸福,為了余生的快樂與滿足。
在婚姻中求同存異,選擇包容、接納、尊重、理解對方。
妳會發現,即使三觀不那麼契合的人,也可以幸福地過完一生。
在《婚姻的藝術》一書中看到一段話:
如果妳把原先不合適的人當作合適的人那樣對待,最終妳會覺得選對了人。
與此相反,如果妳與原先合適的人結了婚,而不能正確地對待對方,合適的也變得不合適了。
我還知道,與其千方百計尋找適合妳的人還不如自己去適應對方。
簡言之,配偶是否合適主要取決于妳自己。
當配偶與妳的行為習慣、思維方式不一致時,妳的應對方式,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不是對的人。
換句話說:
決定婚姻走向的,不是「三觀不合」,而是面對「三觀不合」的態度。
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會遇到三觀不合的情形:
部分人會采取一致性模型來思考,即:
不允許對方和自己不一致,用自己的三觀強行要求對方做出改變。
這樣做的后果就是,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增加,分歧越來越大,婚姻也變得岌岌可危。
還有一部分人會采取互補型模型,即:
尊重對方的差異,欣賞彼此的不同,兩個人相互包容,共同成長。
這樣的婚姻,相處起來會很舒服,也能走得更遠更穩妥。
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非整合」,它的意思是「維持著的不一致」。
具備「非整合」能力的人,不會通過操控自己的認知、價值觀、情感等,去解決緊張和不適。
而是允許矛盾的多種認知、價值觀、情感同時存在,接受并且維持它們。
同時,這些矛盾的存在,不會讓他們感到分裂,他們仍然感覺到自己是「整體」的。
把這一概念運用到婚姻中,就是:
允許不一致的存在,尊重各自的差異。
幸福恩愛的夫妻,從來不是因為兩個人三觀有多麼一致。
而是他們在三觀不一致的情況下,懂得尊重對方,和而不同,求同存異。
心理學家周小寬曾說:
比追求三觀一致更重要的是平靜心態,感知對方的共情力,以及整合不一致的情商。
決定一段婚姻的,不是三觀不合,而是解決不合的能力和態度。
既然認定了一個人,就不要輕易放手,更不要以「三觀不合」為由,結束這段婚姻。
要知道,所有關系的產生,都是自己與非自己的建立和碰撞。
面對三觀不一致時,與其選擇同化對方,不如選擇轉變自己。
放棄改造他人的執念,接納真實的對方,包括差異和瑕疵。
多關注閃光點,可以不認同,但請試著理解對方的思維和態度。
感情是需要磨合和經營的,好的婚姻,永遠都在接納和包容。
愿我們都能和愛的人一起,磨合出一段幸福且長久的婚姻。
共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