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實生活中,很多人都相信兄弟姐妹是余生的依靠,他們凡事勞心勞力,為了整個家付出,也為了兄弟姐妹而退讓,就是希望以后能與其相互扶持。
在我們身邊,的確有一些人如愿以償,他們用數十年的犧牲換來了對方的回饋,但還有更多人事與愿違。
越是對兄弟姐妹好,越是慘遭嫌棄,越是付出得多,最后越是虧待了自己。
這與人性有關,不論是由親情勾連,還是普通朋友,都未必值得我們對他們好,關鍵要在于良心。你沒有辦法感化沒有良心的人,終究只是在感動自己。
同時,在兄弟姐妹之中,還有一條隱形規則,那就是永遠不要超越界限。
有些人能銘記你的好,但更多數人無法回饋,因為他們長大了,會有自己的家庭、愛人和孩子,你只能被排在末位。
用自身的真情去求得別人同等的對待往往是一廂情愿,畢竟別人有選擇的權利,你的愛若是太過沉重,他們還不起,便會離你而去。
從這個角度上來說,我們對于兄弟姐妹的幫扶都未必能得到同等的善待,對于他們的孩子更是如此。
鄰居張大爺就曾經告訴我,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太好,只是親戚而已。
但凡聽懂了這番話,相信你就能減少失望,未來也能避免麻煩。
01:兄弟姐妹家的孩子,未必愿意和你親近
張大爺年輕時對兄弟姐妹關心至極,對他們的孩子也是愛屋及烏。
在最艱難的時期,他愿意傾家蕩產,為兄弟姐妹家的孩子治病上學,成為了村里人人歌頌的大好人。
中年之后,張大爺的身體每況愈下,後來賺錢能力也大不如前,但是他并不后悔,并始終相信對兄弟姐妹家的孩子視如己出的自己,晚年時也會得到他們的贍養。
可是現實卻很殘忍,孩子們都上了大學之后,回家的次數寥寥無幾,他們會第一時間趕到父母身邊,很少能想起張大爺。
到了晚年時,張大爺與兄弟姐妹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,本以為孩子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,對張大爺一如從前,可他們還是堅定地站在了父母那邊,從此與張大爺劃清界限。
張大爺付出半生,卻只是讓兄弟姐妹漸行漸遠,讓他們的孩子白白占了便宜,回想起來仍舊后悔無比。
也正是因此,他說出了開頭的那段話,希望給世人以警醒。
現實生活里的確有知恩圖報的孩子和兄弟姐妹,但更多時候,彼此處于不同的身份地位,你對他們親如家人,他們終究還是把你看作親戚。
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辛苦能夠替代父母在其心中的位置,這根本不可能,但凡兄弟姐妹出現隔閡,他們的孩子都會第一時間與你翻臉。
做人永遠要保留分寸,看清身份,既然彼此已經成為親戚,就該做好分類的事情,不要一再越界。
你真正應該疼愛的是自己的孩子,應該守護的是父母和愛人,能夠和兄弟姐妹以及他們的孩子有來有往,各自安好,就是最幸福的結局了。
別再奢求更多,否則就是自尋煩惱。
02:老了,要看清現實,過好自己
張大爺終于看清了現實,從此不再做無意義的付出,他現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,從此安穩無憂的度過。
希望我們也能引以為戒,永遠不要道德綁架式地去付出,很多時候你只是感動了自己,別人未必會如你所愿。
除非你不求回報,否則不要做超越身份本能的事情,以免以后悔之晚矣。
余生能和兄弟姐妹們友好往來,能和他們的孩子和平相處,就已經是極大的幸福,在原生家庭之外,我們更應該珍視自己的小家。
他們把你放在第一位,你也不要永遠缺席,以免以后難以挽回。
人生就是這麼簡單,分清主次,看清現實,把真心留給值得的人,減少對于無關人員的過度期待,相信未來會一帆風順。
E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