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詩曰:「生為并身物,死為同棺灰。」
人這一生,能夠遇到一個人,生死與共,不管活得多難,都是幸福。
曾經,為了幾兩碎銀,夫妻常常分別,還常常爭吵不休。但是過了五十歲之后,孩子能獨自賺錢了,夫妻肩膀上的壓力變小了。那些瑣碎的矛盾,都應該一并放下了。
隨著年紀的增長,夫妻變老伴,應該倍加珍惜,可是應該怎麼做呢?還要根據現實情況來分析。
從普遍的家庭來說,夫妻感情再好,也要做個「有空」的人。不管現狀如何,別忙了,多一些時間,夫妻雙雙把家還。
02
第一,聊天:隨時有空,無話不說。
如果你認真回想,就會發現,夫妻雖然相處的時間很多,但是好好聊天的時間不多。
戀愛的時光里,兩個人恨不得掏心窩子說話,但是結婚之后,忽然不知道說什麼才好,或者一開口就會吵架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,男子滿腦子都是錢,女人腦海中是孩子哭了笑了,哪有心情聊天?
五十歲之后,家庭的狀況就大不一樣了。不要盲目追求金錢,不要總是給兒女做牛馬,應該想辦法找回戀愛的浪漫。
晉代詩人楊方,寫了一首《合歡詩》,詩里有這樣的場景:「食共并根穗,飲共連理杯。居愿接膝坐,行愿攜手趨。」
夫妻兩個人,端起酒杯,互相祝福,還能促膝長談,站起來的時候,也是手牽手的樣子。
說一說,這些年,男人賺錢辛苦了,女人管著老人、帶著孩子,難過了。心疼頭上那幾根白髮,感悟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。
隨時都有空,可以聊一聊。就是你還沒有退休,也不要太執念職場了,忙里偷閑,給愛人發個消息,回復信息。
03
第二,帶孫:擠出時間,樂在其中。
說起帶孫的問題,很多夫妻認為,這「不關我們的事情」,也有夫妻認為「應該幫一幫」。
如果是六十歲的夫妻,兩個人都退休了,去帶孫子的話,沒有時間上的困擾,五十歲的夫妻,仍舊在職場上,因此不得不考慮時間的安排。
魯迅先生說:「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,只要愿擠,總還是有的。」
想一想,現在的年輕人創業、持家,不容易,作為父母,想辦法拉一把,不是義務,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五十歲之后,如果您的兒女已經結婚了,那麼就應該擠出時間,幫忙帶孫子。一方面是幫助了兒女,一方面是享受了天倫之樂。
我們終其一生,就是希望家庭的煙火氣更旺盛一些,希望看到晚輩比自己更加幸福。最不可思議的是,老夫老妻在帶孫子的時候,感情會更加好。因為,孩子是家庭的希望,帶來了很多美好的瞬間。
04
第三,旅行:說走就走,不必久等。
唐朝時,詩人李白,揮筆寫下:「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」
他和朋友去廬山旅游,看到了流水從天上來的美景,快樂無邊。可是他的妻子,卻沒有在身邊,無法分享他的快樂。
有一次,李白要出門,妻子宗氏拉住他,依依不舍。李白不知用什麼話來安慰妻子,寫下《別內赴征三首》:「出門妻子強牽衣,問我西行幾日歸。」
當李白思念妻子的時候,潸然淚下,寫信遙寄相思:「紅顏愁落盡,白髮不能除。」
夫妻不能一起旅行,讓李白倍感遺憾。
現如今,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,女人也不要裹腳,坐轎子出門了。因而,我們要珍惜好時代,夫妻要多出門看看風景。
也許很多人以為,要等退休之后,另做打算。這樣的話,顯然有些晚了。一些人,六十歲之后,身體狀況堪憂,哪能到處跑呢?
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了,要牽手愛人,花一大把的時間,去旅行,不必坐等退休,不要久等也沒有行動。
05
第四,家務:不需吩咐,遇空就做。
很多家庭,說起家務活就頭痛。男人認為,這是女人應該做的;女人認為,男人不能翹起二郎腿,有男子主義,應該做家務活。
也有一些家庭,為了解決家務活的問題,夫妻制定了規則;或者兩個人都點外賣,誰都不愿意下廚。
做家務,沒有收入,勞動價值很容易被忽視。也沒有明文規定,到底誰來做。
當我們五十歲過后,就要學會「體諒」。夫妻都要學會騰時間,誰空閑多一些,誰來做;或者是,夫妻一起做家務活。
黃梅戲《天仙配》里描繪的場景,就值得我們學習。
「你耕田來我織布,我挑水來你澆園」,簡簡單單的農耕生活,經過認真的領悟,就發現了人人都羨慕的美景。
世上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;家庭不缺少愛,而是缺少「互愛」。
在家庭里,主動一些,不要袖手旁觀,夫妻之間就會有很多的互動環節,就是一起上街買菜,也是你濃我濃的樣子。
06
托爾斯泰說過:「幸福的家庭都相似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」
好的婚姻,就是求同存異,把相似的地方找出來,并且放大。這樣的話,就不會分道揚鑣、背道而馳了。
闖蕩了半生之后,剩下來的時光,就應該留給家庭了。不管夫妻感情多好,都要持續經營,而不是坐等幸福來臨。
聊天,彼此在乎。
帶孫,盡力而為。
旅行,十指緊扣。
家務,你來我來。
余生不長,情誼長;粗茶不甜,日子甜;布衣不暖,心里暖,如此,可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