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父母的立場,肯定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,出于這個目的,多數父母會不遺余力地幫助孩子。
只是作為父母,依舊需要明白的是:孩子都擁有自己的人生,父母可以幫一陣子,不可以幫一輩子。
所以,父母的幫忙也應該留有相應的余地,不然的話同樣容易物極必反。
這不光是為孩子考慮,更是出于為了自己的考慮。
別大意,60歲以后手里錢再多,也不要幫孩子3種忙,吃力不討好。
有些父母,在幫忙孩子這件事上,總是下意識就會超出自己的范圍之外。
什麼叫超出自己的范圍之外?就是原本應該是屬于孩子的人生,他們卻在其中承擔了相應的角色。
這樣做的后果,就是孩子自己會在其中失去相應的責任感。
比如,我認識的一個哥哥,他現在已經30多歲,不去上班也不管家里的事,性格完全是個孩子。
而他之所以有這種底氣,是因為他的父母在幫他帶孩子,也出了帶孩子的錢,包括小孩子上學和平時開銷的各種費用,基本都不用他操心。
也就是說,他根本不用管自己的孩子和家庭,而是他的父母承擔起了原本屬于他的責任。
有些外人很羨慕,認為他們小兩口沒有任何壓力,有父母幫忙,生活得很輕松。
但是,這種情況能夠持續多久呢?他的父母都已經60多歲了,還在工作著,主要是做一些小生意,不敢讓自己停下來,一旦停下來的話,家里的經濟可能壓根周轉不開,因為他們要負擔兩個家庭的基本運轉。
而他習慣了被父母這樣幫助,并沒有什麼感激之心,只要沒錢就找父母要,父母拿不出來的話,他便會生氣,然后老人也就妥協了。
其實,從長遠來看,老人的晚年生活真的會堪憂,如果有一天他們不能再幫忙孩子的話,那麼關于兩個家庭的責任,此時誰來扛起來呢?一個從不曾長大的人,真的會突然長大嗎?
現實往往證明,超級難。
那些曾經把責任過多擔起來的父母,最后往往會因為這份沉甸甸的愛,傷到親情和自身,基本很少有例外。
60歲以后,自己手里一定要有錢,以備不時之需。
畢竟已經到達這個年紀,很多意外可能說來就來,如果手里有錢的話,相對應任何事都會有底氣。
依靠任何人,都不如依靠自己。
包括孩子也是一樣。不管怎麼說,只要需要依靠別人,肯定就會在一些事上受到諸多的限制。
手心向上的日子,就算是父母找孩子要錢,也需要相應看對方的臉色,這便是人生最大的現實和無奈,很多人在這個年紀,都免不得遇到這樣的問題。
因此,不要把底牌交到別人手上,養老的存款自己一定要有,并且這筆錢不要以任何目的被拿出去。
曾經,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。
老人年輕的時候本來存了一筆錢,結果因為某些原因,她把手里的錢給小兒子花完了,結果就是這筆錢,在她的3個孩子之間形成了矛盾,認為她作為母親不公平,開始互相計較和攀比,此后來往很少。
二是她自己手里沒錢以后,大家都開始相互推脫養老的責任,包括用掉她錢的小兒子,也不肯承擔起養老的義務,說哥哥姐姐都是父母的孩子,憑什麼只要自己一個人負責養老?
人性都是很現實的,如果你不為自己留一些退路,不為自己著想,等到真的沒有后路的時候,別人幫你與否,可能不在你的預料之中。
記住:自己養老的錢,就只能用于自己的養老,這個目的必須明確。
孩子欠的錢,作為父母要記住,讓孩子自己去還,不要幫孩子還債。
你的能力其實有限,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替孩子無限兜底,最終的結果反而可能是把自己也帶坑里去了。
尤其是,當這些債務屬于不正當債務。
還是舉一個例子吧。我認識的一個男生,他在婚后欠了不少錢,主要就是他眼高手低,想靠賭的方式掙更多錢,結果越陷越深,欠的錢也越來越多。最后這件事實在無法隱瞞,被他家里的父母知道了,他的父母第一次幫他還了錢,本來以為他會改,結果第二次,他欠的錢反而更多了。
后來,他的妻子也因此和他離了婚。
他的父母見狀,第二次幫忙還錢,這次賣了家里的一套房子,選擇回老家去住,同時一再告誡他要好好努力工作,腳踏實地賺錢,不要再去想一些天上掉餡餅的事。
他答應得倒是很干脆,結果最后還是重蹈覆轍,并且欠得更多了。
因為他壓根沒有吃過沒錢的苦,也沒有感受過自己去湊錢的絕望心境,所以根本不會有絲毫的悔悟之心,暫時的感動之后,很快就回到之前的樣子。
所謂斗米恩升米仇的道理,適用于任何關系,親情也不例外,希望你永遠銘記于心,不要做那個付出得太過的家長,還是應該把自己放在第一位,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