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討厭被強迫。
即使我們知道他是對的,對方是為我們好:
牙膏為什麼非得從中間擠?胡蘿卜對身體好,可我就是不喜歡吃……
但是,我們也同樣害怕被拒絕。
當別人不能領情的時候,我們感到受傷和委屈:
說了多少次了,為什麼不能洗了澡再玩手機呢?妳可不可以為了我和妳自己,把煙戒掉?
這樣的場面,在我們的人生中不斷上演,讓我們苦惱不已卻又習以為常。
大多數人,都有喜歡糾正彼此的傾向,尤其是在最親近的人之間。
但事實上,對我們來說,很多「糾正」都是完全不必要的。
沒有人愿意被說服。
強迫對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,只會讓雙方的分歧倍增。
當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時,邏輯和事實變得不再重要,情緒最終占了上風。
這導致了問題的擴大化,最終從觀點層面,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擊上:
「我怎麼會認識了妳?」「從來沒見過妳這種人」……
我們花光了力氣,不僅無法改變對方的想法,還帶來了痛苦和敵對。
雙方都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,進而導致了關系的疏離。
人性上有一個弱點:
因為注意力的有限,每個人所留意到的,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。
有個實驗,給墨西哥人和美國人快速交叉地看兩組圖片。
一組是美國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場面,一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場面。
結果是84%的美國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場面,74%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場面。
這在心理學上,叫做「選擇性注意」。
這讓我們形成了固定的行為和認知模式,一方面像自動駕駛一樣省時省力,一方面卻也帶來了認知上的局限:
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,看不到缺陷和漏洞,進而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是對的;
卻緊盯著別人的缺點和漏洞,將對方的可取之處選擇性屏蔽掉,認為別人錯了。
因此,我們認為的不容置辯的事實,往往只是「局部的事實」。
當我們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場上,妳會發現他一直堅持的「愚蠢做法」,也是沒有錯的。
汝之蜜糖,彼之砒霜。
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我們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,卻誰也說服不了誰。
最后比的就是誰更有辯論技巧,誰的氣勢足、嗓門大、體力好。
有效溝通?自然也就不存在了。
我們在家庭關系或者親密關系中,常常碰見控制欲很強的一方。
一個嚴要求的媽媽,一個高標準的男友/女友。
我們可能會覺得,他們看起來咄咄逼人,主導了關系的支配。
但事實上,這些關系中看起來強勢、施壓的一方,其實依賴于弱勢、承壓的一方。
正是因為控制不好自己的負面情緒,所以他們會施加給對方很多的期待,期待別人的改變,來讓自己心情變好。
因為控制不了自己,所以我得控制妳。
我不允許妳拒絕,因為我會生氣。
只有妳變好了,我才會感覺良好。
他們需要從對方的回應里,獲得情緒的穩定和人格上的認可。
他/她一邊要求妳,一邊關懷備至地對妳好,正是如此。
不僅是親密關系中。
在很多關系和場景里,人們都會通過去說服他人,來收獲安全感和信任,維持住自己的情緒。
這是自我價值感不穩定的表現。
這里要提及,一個個人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的概念:穩固的自我。
它指一個人具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,并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。
就像同樣是失戀被甩,有的人會久久地處于情緒的低谷,不斷地否定自己「不夠好」、「配不上」;
而有穩固的自我的人,知道只是因為不合適,更容易走出失戀的陰霾。
當我們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時,我們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別人的勇氣。
別人將不再是維持情緒穩定的「工具」,我們也獲得了「情緒獨立」。
人都是討厭被外力改變和強迫的。
因為他的內部,有自己的價值觀,需要去捍衛。
價值觀,是一個人賴以居住和生存的房子,讓我們可以活得有尊嚴、有安全感。
假設一下:有個人突然沖過來,對妳說:「妳的房子要倒了,很危險,我幫妳把它撞倒,不用謝我。」
妳會怎麼想?是不是會覺得他是個神經病?
妳感受到了威脅和恐懼,于是拼了命地去阻止他。
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屋子。
每個人的成長環境、人生經歷、人際關系都不相同,影響了這個屋子的外觀和內飾。
強迫別人按照妳的方式生活,就像是一只青蛙,想要邀請一條魚到陸地上做客一樣。
即使陸地上的世界,比河里精彩百倍,也是這條魚承受不起的。
他只想逃離、求救、封閉自己、守住自己的領地。
他要保護住內心的那個自我,只有這里,才能感覺到安全。
讓一個人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里,是對他人基本的尊重。
即使它有對也有錯。妳不需要認同,但妳得接受這個現實。
一味想控制結果和關系的人,就像抓著一把沙子,抓得越緊,只會流走的越多。
就像叔本華說的:
在和別人交談時,要克制去糾正別人的沖動,盡管我們這樣做出于好心。
因為想要傷害別人很容易,但是,想去改善別人,即使沒有阻撓,那也是很困難的。
改變,并非是不可發生的。
這個過程,只能從內部開始,無法從外部強行打破。
他人不想改變,妳越用力,只會讓別人越反感。
只會讓人感受到抵觸和難堪,修建起更高的心墻,抵御妳可能的侵犯。
如果自己或是身邊的人,有較強的控制欲,總是因為無法改變環境和他人,而帶來壞情緒,我們也不必太過擔心。
可以利用斯蒂芬·科維的「擔心圈和影響圈」理論,來為我們所用。
這種理論提到,我們會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擔心,但是很多事情是無法控制的,只會帶來無謂的擔心。
這時,我們畫出一個「擔心圈」,把我們無法實際控制的事情(別人的情緒、早高峰堵車)丟進里面,從我們的生活中剔除。
我們再畫出一個「影響圈」,把付出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(能力上的短板、起床時間),放在里面。
踐行后妳會發現,妳對他人和環境期待的越少,妳的自由和快樂就越多。
改變能改變的,接受不能改變的,生活真的會明朗很多很多。
我們都可以在自己設定的世界觀里活得很好,但人與人相處總會有分歧。
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路上,終將明白:
成熟的一個標志,就是不再急著與人爭辯自己的看法,逐漸明白,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。
成長大概就是,以前被人誤解或看法不一樣時,恨不得揪住對方衣領說個三天三夜。
現在不了,如果妳不能理解,那我就掉頭而走。
尊重永遠比控制容易。
而改變自己,是改變他人和世界的最好方法。
改變他人的途中,遍布荒漠和苦海;改變自己的路上,收獲的是幸福和豐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