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一個古人的故事。
五代時期結束了,北宋建立了,天下開始太平。
大將軍郭進借著大好時光,在城里蓋了新房,然后宴請親戚朋友、工匠。
有親戚發現,郭進的幾個兒子,坐在下席;工匠反而在上席,顯得很沒有面子。于是提醒:「將軍,你的兒子們,是不是坐錯了位置?」
郭進指著上席,說「這是蓋房的人」;又指著下席說「這是賣房的人」。
過了幾年,郭進過世了,兒子們不懂得守財,把房子賣了,生活也越來越落魄。
對比之下,我們就會發現,勤勤懇懇工作的工匠,比游手好閑的兒女,更加富有。
還可以得知這樣的信息:父母辛苦一輩子,留下財富無數,也無法保證子女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。
唯有「勞動、智慧」,加上簡樸的生活習慣,才能讓家庭持續興旺。若不是這樣,家庭難免是悲劇收場。
父母想辦法立下基業,子女推陳出新,就對了。可惜,很多家庭,是父母一廂情愿,子女毫不領情。
01
第一,父母在拼命賺錢,不舍得讓子女吃一點苦,是真實的「窮養」。
如何養育兒女?
有人回答,「窮養兒,富養女」。
大家最認同的回答,就是「有多大本事,就怎麼養」。
現實卻告訴我們,很多父母,為了子女的成長,做出了超能力的事情。
看過一笑話。
一位父親外出打工,母親也要去娘家走一轉。
為了不讓兒子挨餓,母親做了一個大燒餅,掛在兒子的脖子上。
過了幾天,母親回到家,發現兒子餓得奄奄一息——原來,兒子吃了嘴邊的一些燒餅,就懶得轉動燒餅,導致餓了幾頓。
父親很勤快,母親也考慮問題很周到,兒子應該是富貴的征兆,可是兒子卻「一直窮困」。這樣的道理,父母們要反思啊。
多少父母,一直強調:「他還是個孩子。」總認為,自己的孩子,是長不大的。
孩子幾歲的時候,就要考慮去哪里讀書,要買學區房;孩子十幾歲,要在高中學校門口,租房子陪讀,更有甚者,要買下房子,給孩子一個「完整的家」。
孩子上大學了,給很多錢,還不放心,還要請保姆幫忙去洗衣服。
好不容易,孩子走進社會,但是父母不愿意讓孩子去工廠上班,也不讓他們受委屈。因而,孩子可以找工作的地方,越來越少。
孩子有對象了,父母大包大攬,除了買房子,還得給彩禮,甚至承包了帶孫子的所有任務。
一晃,父母就老了,終于力不從心了。
父母指望兒女養老,才發現兒女根本就不孝順,或者沒有孝順的能力。
年邁的父母,咬緊牙關,再去賺小錢,說:「養老還得靠自己。」
想起一句網絡上的話:「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,這輩子都不會打工,做生意又不會做。」
為了兒女的成長,花了不少錢,但是培養出來的兒女,好吃懶做,稍有不慎,就變成了敗家子。父母勞累一生,不過是「窮養」了兒女,虧待了自己,留下一聲嘆息。
02
第二,子女在睡著花錢,對父母的勞動無動于衷,是真實的「心窮」。
人到了一定的年紀,對于眼前的一切,是會有理解能力的。
父母拼命賺錢養家的樣子,兒女怎麼會不知道呢?只是習慣了接受父母的愛,滋養了理所當然的心態。
兒女在心中想到:「我又沒有讓你這樣。」
有一段時間,「媽媽暈倒,三孩子淡然」的話題,被大家關注和點評。
江蘇無錫,一位發燒的媽媽,堅持照顧三個孩子,最終自己暈倒了。
三個孩子在吃飯,看著地上的媽媽,并沒有什麼反應,然后繼續吃飯。
媽媽的心,在那一刻,一定酸痛到了極致。
有網友如此評價:「生了一堆,等于沒生。」
若是說,孩子沒有成年,無法理解父母的舉動,那麼孩子成年了,應該懂得了吧。但是啃老的問題,仍舊層出不窮。
一些大學、本科畢業的兒女,持續多年,找各種理由,在家里待著,吃喝拉撒睡,都是父母在操心。
俗話說:「人窮,窮一時半會;心窮,窮一生一世。」
沒有人可以喊醒一個裝睡的人,除非他痛著醒來。
當我們責備孩子不獨立的時候,孩子并不會起來,而是「蒙頭大睡」。
三國時期,劉備的義子劉封,駐守上庸三郡。關羽帶兵,圍住襄樊,對抗曹操,然后請劉封出兵支援,但是劉封拒絕了,認為自己不能「輕舉妄動」。
劉封和將軍孟達,互相爭執位置,窩里斗。
最后,劉備含淚,賜死劉封。
裝睡的兒女,除了花父母留下的老本,從來不會是父母的左膀右臂。不管父母用什麼方式去激勵,也只是一廂情愿罷了。
03
當一個家庭出現了「父母在拼命,子女在裝睡」的狀況,應該怎麼應對呢?
要記住,「解鈴還須系鈴人」。能夠改變家庭的,是家人,而不是請外面的人來說教,或者請外人來搶占財產。
第一,父母對子女狠心一些,對成年子女及時斷了供養,逼著他們去勞動,有養活自己的本事。
第二,父母要及時讓位,給子女做家長,盡早感受「人到中年萬事休」的苦,不要覺得生活太容易了,誤以為父母的錢,都是風刮來的。
第三,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,掌握一些持家的技巧。設計家庭的遠大理想,幾代人一起努力,積善成德,積沙成塔。
作為父母,兒孫自有兒孫福,莫為兒孫作馬牛。
作為兒女,常將有日思無日,莫待無時想有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