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為兄弟姐妹?
電影《我的兄弟姐妹》中有句經典台詞:「我們原本是天上的雪花,落在地上,結成了冰,化成了水,就再也分不開了。」
是呀,兄弟姐妹,是這個世界上,與自己最相似、最親近的人,越是年歲漸長,越是明白,這一生,有兄弟姐妹的陪伴,是何等的幸福啊。
01
兄弟姐妹之間,志趣相投,人生便多了一位摯友。
《弟子規》中有言:「兄道友,弟道恭,兄弟睦,孝在中。」
一個家庭中,兄弟和睦,謙讓有禮,共同奮進,就算低微貧寒,也能撐起家業,光耀門楣。
「是處青山可埋骨,他年夜雨獨傷神。與君世世為兄弟,更結人間未了因。」這是北宋文壇領袖蘇軾,遭遇烏台詩案后,寫下的兩首絕命詩,給弟弟蘇轍。
這幾句詩的意思是:我埋在哪里都無所謂,只是想起弟弟你一個人,未來碰到下雨的夜晚,回想起我們夜雨對床的約定,該多麼傷心呀。我多希望生生世世能和你做兄弟,讓我們再續今生未了的緣分。
那是一種怎樣的絕望和不舍啊。
蘇軾和蘇轍,小時候是玩伴,長大后是知己,雖然在文壇齊名,但弟弟永遠活在哥哥的萬丈光芒之下,不是弟弟文采稍遜,只因他的哥哥是蘇軾,在仕途上,蘇轍總是緊隨蘇軾之后,堅定地實現哥哥「為民造福」的夙愿。
也正因有了弟弟蘇轍的一世護佑,蘇軾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,才總能獲得些許安寧和平靜。
為了營救哥哥,蘇轍不顧安危,動用了一切能夠動用的人脈關系,恨不得用自己的性命去換哥哥出來。
這份濃得化不開的兄弟情誼,讓旁人都為之動容,加之蘇軾素來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,反對派們也不禁為之說情。
在多方營救下,宋神宗不忍背負「殺名士」的罵名,選擇放蘇軾一條生路。
從此,兄弟倆還可以相互扶持「闖天下」,延續「對床夜雨聽蕭瑟」的美好。
有才華,有情義,這對兄弟留給了世人關于「做兄弟」的理想版本。
蘇軾寫下「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」,是在中秋團圓夜,想念七年未見的弟弟。
蘇轍害怕哥哥寂寞,有一年寫了29首詩,其中25首就是寫給哥哥的。
蘇軾灑脫不羈,蘇轍弟弟內斂沉穩,他們互為兄長,互相照應,及至相繼去世之后,蘇轍也要和哥哥葬在一起。用行動回應了「與君世世為兄弟,更結人間未了因」的愿景。
02
兄弟姐妹之間,相互扶持,人生便多了一條退路。
在很多70后、80后的記憶中,只有排行老大的孩子,才有新衣服穿。
兄弟姐妹,穿過同一件衣服,同一條褲子,同一雙鞋子,從嶄新,到陳舊,甚至到縫補過,哪怕有幾許失落,但沒有絲毫嫌棄,這些都是對于親情最溫暖的記憶。
及至長大以后,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幫襯,再單薄的「小家」也會漸漸走出困境,越過越紅火,反之,則會倍感人間涼薄。
唐朝時,長安城里住著一戶人家,父親帶著三個兒子過活,當父親不幸病重過世之后,兄弟三個便商量分家。
平日里,他們相互友愛,對于家產分配,也都主張所有東西平均分成三份即可。
可是,院子里有一棵多年生的紫荊樹卻不知該如何分割,大家讓來讓去,誰都不愿獨占此樹,于是決定把樹砍掉,分成三截,這樣就公平了。
但當兄弟三人約定去砍樹那天,卻發現紫荊樹卻如同枯死了一樣。
兄弟三人面面相覷,終于,他們醒悟到:樹干、枝條、葉子和根莖一旦分割開來,便再也無法成活,萬物有靈,紫荊樹是用這樣的方式,教育三兄弟,一奶同胞的手足不可分割。
至此,三兄弟不再決定分樹,連家產也不分了,大家一如從前,和和氣氣地生活在一起。那棵紫荊樹,也逐漸恢復了生機,長得比以前更加繁茂。
那些有兄弟姐妹相扶相持的人,是何等幸運、何等幸福。
03
兄弟姐妹之間,彼此守望,人生多了一份溫暖。
小時候,背誦過王維的詩:「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」
想象一下這副畫面吧,晴朗的秋日,高遠的藍天,層林盡染的秋色,三五成群的人們,登高望遠。
結伴而行的,莫不是愛人、友人、家人,當所有人團圓的時候,愈加想念身在遠方的兄弟姐妹。
十里不同天,也許有一天,那些熟悉的眼前景注定只能是心中景了,但只要在那樣美麗的景色中,留下關于兄弟姊妹嬉笑打鬧、并肩而行的記憶,就會多留下一份溫暖。
縱算浪跡天涯,也始終被一份牽掛牢牢惦念。
所以,一個家庭中,有兄弟姐妹在外打拼,有人在老家拼搏,互為倚靠,就算遇到挫折,遭遇失敗,也還有個依靠。
除去物質上的相互支持,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撫慰。
逢年過節的相互問候,平常日子的噓寒問暖,以及幫助對方「走出去」、「闖出去」的鼓勵和引薦,終會帶領整個家庭越走越遠,越來越好。
04
結束語:
這一生,好好珍惜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吧。
從兒時的玩伴,到成年后的依靠,也許時空距離漸行漸遠,但只要心中始終有惦念,情誼始終未減退,這一生,便不會孤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