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俗話說:「人貴有自知之明。」
一個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能夠做成什麼,就是可貴的質量。
《詩經》里說:「其儀不忒,正是四國。」
一個人管理好了自己,四周的人才會歸順,身邊的親戚朋友才能仿效。這就是,育人先育己。
道理顯而易見,但是如何才能有「自知之明」,需要掌握一些方法。
要懂得,研究自己,超越自己,你自然會很優秀。
02
第一,過錯:責人先責己。
春秋時期,齊國有很長一段時間,處于霸主的位置。
齊桓公在位時,拜管仲為國相,創造了盛世。《史記》記載:「兵車之會三,乘車之會六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。」
后來,齊景公坐上了齊國的第一把交椅,一心要維持盛世,啟用了晏子這樣的賢人。
有一天,齊景公對晏子說:「請你輔佐我,發揚桓公的精神,繼承管仲的事業。」
晏子說:「現在,你信任獻媚的人,看輕利益,倉庫里的東西腐爛了,也不愿分給窮人,政令也是不通暢的,還反復無常,我是沒有辦法的......」
齊景公聽后,恍然大悟。
俗話說:「一日三省。」
作為君王,天下不興旺的時候,需要賢惠的人來幫助,更需要自己變得賢惠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每個人都需要「嚴以修身」,而不是一開始就嚴格管教別人。因而,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、幫助別人承擔責任,同時不去責怪別人,才能讓自己更有抗壓的能力,從而提升自己。
03
第二,錢財:賺錢先布施。
有一種賺錢的方法,叫「欲取先予」。
比方說,一個商人,需要收購很多的菊花。他已經掌握了銷售的方法,搭建了銷售的平台。可是他所在的地方,種菊花的人很少。因此,他主動培養了很多的菊花苗,送給當地的人,并且承諾了收購的事情。
經過幾年的發展,商人得到的菊花越來越多,從此賺得盆滿缽滿。更可貴的是,他得到了大家的「贊譽」。
「互惠原理」告訴我們,對別人的付出,從來都不會浪費,會得到對應的回報。如果你是鐵公雞,那麼就別怪別人是「吝嗇鬼」。
如果一個人足夠優秀,他就會這樣想「但行好事,不問前程」。盡管善良,不去在乎回報,反而能夠常常感受到「無心插柳柳成蔭」的喜悅。
04
第三,困難:苦己福人。
人這一生,注定要經歷很多的困難,然后才能成為「人上人」。
可是,苦難來了,大部分的人,都會躲避,恨不得把痛苦都給別人。畢竟,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。
一個人想要變得優秀,就要「吃苦在前」,并且讓別人得到幸福。
春秋時,孔子帶著弟子外出,在陳國和蔡國之間,困了很長一段時間。
有的弟子生病了,有的弟子想盡辦法外出尋找食物。子貢、顏回、仲由等弟子,吃盡了苦頭。顏回看到一團飯掉在地上,舍不得扔,拿起來吃掉了。
《論語》里,孔子說:「從我于陳、蔡者,皆不及門也。」
曾經和孔子一起被困的學生,后來都離開了孔子,這不是學生們忘恩負義,而是他們學有所成,能夠自立門戶、獨擋一面了。
有道是,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。
如果你要改變命運,就要主動去經歷什麼,而不是躲起來。當你的經歷比別人更加豐富的時候,你自然會出類拔萃。
所有的苦,都是一個「打磨人生」的過程,你研究透了,就不會懼怕了。
05
第四,幸福:求人不如求己。
春秋時,齊景公問大臣晏子:「治理國家,最憂慮的是什麼?」
晏子說:「怕社鼠。」
齊景公不明白,晏子就講了一個故事:「有一個賣酒的人,準備了干凈的酒杯,設置了合理的量具,但是生意很差,酒都變酸了,還沒有賣出去。他問本地的人,為什麼不來光顧?本地的人回答,你家的狗很兇,看人就吼。」
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,這是一種情分,但是你更應該考慮,自己對別人的服務是否周到。
想盡辦法,創造賓至如歸的環境,賓客自然會變多;如果你自己活得不幸福,凄凄慘慘,只有小人才會靠近你,并且算計你。
慧律法師說過:「幸福是不能求得的,只有高高興興地過日子以招來福氣。」
追求幸福的路上,不要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。
要懂得,境由心生。所有的幸福,歸根結底是自己的感悟,是自己親手創造的財富和家庭等。
最可悲的是,身在福中不知福。抱著錢,還在哭窮;每天有家人管你的飯,還埋怨飯菜味道不好......
研究自己的幸福之源,你就不會每天都外求福氣了。
06
人這一生,需要研究的事情有很多。除了以上四個方面之外,還要研究自己的學問、人脈資源、所處的環境、婚姻情況、兒女教育、人生目標......
有句話說得好:「修好心,方能正心,正念;修好行,方能正言,正行。」
怎樣才能把自己研究透徹呢?以下例舉幾種。
其一,自我反思。常常反思自己的過錯,總結自己的經驗,知道自己已經到了哪一個層次,要朝著什麼方向走。糾正各種偏差。
其二,以人為鏡。虛心向周圍的人請教,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建議。對各種意見進行綜合分析,選擇性接納。
其三,積極改變。一邊研究一邊改變,從而讓自己更加優秀。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,讓自己主動適應社會,自然成長。
其四,堅持讀書。提升自己的認知,不斷掌握新的研究方法。低谷時,蟄伏,頂峰時,更進一步。
研究自己,才能因材施教,因地制宜,因人設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