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留下一句話:「人到七十古來稀。」
人啊,活到七十歲,不容易。也許經歷了幾場大病了。
不管怎樣,日子還算要過下去了,不能悲觀厭世。
一般的家庭,老人在老家,子女外出謀生。夫妻相伴,顯得尤為重要。
從年齡來說,六十歲到七十歲,是年輕老人,七十歲之后,才是真正的老人。
因而,我們不要太焦慮,七十歲之后,夫妻還能一起輕松做好以下幾件事,就是后福不斷的征兆。
01
起居能自理,平安出門。
俗話說:「人老腿先老。」
夫妻之中,只要有一個人走不動了,另一個人就會活得很累。
家住東北的谷向東和高志俠夫妻,他們都退休了,日子過得不錯。
多年前,高志俠患了癌癥,丈夫谷向東在醫院照顧很長時間,夫妻都很悲觀。後來,他們決定外出旅游,滿足年少時的期待。
經過多年的旅游,高志俠的病,好轉了,并且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。
老夫老妻,能夠自己起來,走幾步,那就還能去看風景,去跳舞、唱歌,意味著人生還有很多的奔頭。
02
隨時能牽手,相親相愛。
漫畫家朱德庸說過:「夫妻通過每一次爭吵,更加了解對方;當他們足夠了解彼此時就不再爭吵了,他們選擇分手。」
越是年紀的啊,越要珍惜緣分。
一對老夫妻,常常吵幾句,但是吵架之后,還會牽手,說明彼此都很在乎,也能主動認知自己的錯誤。
用一輩子的時間,去了解對方,而了解的最好辦法,就是同行。
雖然,牽手多年,感覺是左右手相連,但這是一份責任,而不是像小年輕一樣,談一場怦然心動的戀愛。
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,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」,少年時的這首歌,就是夫妻的期待,也是承諾。
輕松牽手,這是愛情很健康的標志,誰都不要不在乎。
03
錢財能管好,底氣很足。
人這一生,最怕的,不是生老病死,而是人還活著,錢卻花光了。
雖然,老人可以伸手向子女要錢,但總是會有一些為難。
我的外婆在七十多歲的時候,外公就過世了。她獨居到八十九歲,依靠之前的儲蓄,還有當地的一些補助,吃飯穿衣不愁。
外婆九十歲的時候,變得很糊涂,不得不把存款等,都交給小舅舅管理。
過節的時候,外婆的幾個子女聚集在一起,飯沒有好好吃,但是吵架的聲音很大。因為四舅舅認為,小舅舅把存款取出來,轉移了。阿姨認為,外婆的生活開銷太大,是不是小舅舅搞錯了。
一個老人,當自己無法輕松管錢財的時候,哪怕手里有錢,也是過茍延殘喘的日子。更可怕的是,有一些啃老、私心很重的子女,想盡辦法坑害老人。
作為男人,一輩子當「妻管嚴」,把錢財給妻子管理,雖然面子上過不去,但是余生很幸福,生活有保障。
作為女人,摳門一些,雖然樣子不太美,但是夫妻的余生,能夠過得很好。
04
學習新事物,思維活躍。
有一種手機,叫老年機。
當家里的老人,習慣用老年機,那麼說明他不愿意學習智能的東西了。起碼是拒絕了網絡,不會通過手機,去了解世界的變化。
當家里的老人,每天都唉聲嘆氣,無所事事的時候,說明他主動變頹廢了,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。
其實,老人要煥發第二春,不僅是身體健康,還是積極學習,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過程。
古人把老人愛讀書,比喻成「點著燭光夜行」。
學習新興事物,就是為自己的人生,點亮一盞燈,從來不會迷路。
輕輕松松能夠讀懂一本書,看透網絡里的東西,那就說明,自己還在進步。夫妻一起學習,那就更好了。
05
家有煙火氣,胃口不錯。
人生暮年,最美不過「一屋兩人,三餐四季」。
在我住的小區里,有幾對老年夫妻,早晨出門去鍛煉,然后買菜,回家做飯。
一些上了年紀的大爺,在年輕的時候,不懂廚藝,忙著工作。但是到了六七十歲,開始幫忙做家務,還有模有樣地學習做飯做菜。
知乎上,網友「鹿爾」分享了外公外婆一起做飯的畫面。
外公的手藝比外婆更好,外婆更擅長打掃衛生。
節假日聚會,就更有意思了,男女老少都會一起做飯,看到男人幫忙的樣子,非常幸福。
尤其是外公做的煎雞蛋,還在鍋子里,就誘人了,孩子們搬出板凳,站得更高,就是要看看雞蛋「呲呲」作響的樣子。
在外公外婆的影響下,網友長大了,也喜歡下廚。
若是夫妻能輕松做飯,說明都很健康,并且善于制造快樂的氛圍,為家庭添加幸福。
06
婚姻是一家私人銀行,中年時存儲快樂和金錢,老年時慢慢提取,享受成果。
當我們走過七十歲,要看看自己能在什麼方面,發揮余熱,為家庭創造一點什麼。千萬不要倚老賣老,認為自己應該接受晚輩的孝順了。
世上,沒有什麼事情,是理所當然的,都要自己努力爭取,還要學會感恩。
少年夫妻老來伴。不僅僅是兩個人在一起,還要高品質的生活。
從年輕老人,進入真正的老年,是一道坎,更是打開幸福之門。
夫妻一起踏入新的門檻,幸福更上一層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