飯局,還真的不是吃頓飯那麼簡單。
如果你隨喊隨到,別人以為你喜歡混吃;如果你左喊右喊,也不到,別人會認為你太做作,不給面子;如果你端起酒杯就喝,別人會認為你沒有禮貌;如果你總是不喝酒,別人認為你是多余的......
如何才能混好飯局呢?不要想當然,要根據現實情況去判斷。
親戚朋友關系再好,在飯局上,要懂得以下幾條潛規則。
01
做好隨時隨禮的準備,避免尷尬。
有一位朋友,去參加同事的升職宴。去的時候,大家約好了,不要隨禮。按理說,也應該讓升職的人請客才對。
到了宴席上,有人帶頭給了紅包,表示慶祝。接下來,和朋友同席的人,都給了紅包。唯獨朋友,尷尬地摸了摸口袋,滿臉通紅。
一般來說,飯局是因為某件事產生的。紅白喜事,都有隨禮的習慣。也許主人沒有說隨禮的事情,甚至表示拒絕隨禮。但是參與飯局的人,最好是準備一個紅包。就算用不著,也沒有關系。
如果是農村的酒席,還得看情況,準備好幾個紅包。比方說,有的地方,新娘和新郎向長輩敬酒,要分別給紅包。
02
判斷離席的時機,別賴著不走。
在河南,有一道特別的菜,叫「滾蛋湯」。聽名字就知道,這道菜上來了,就意味著飯局要結束了,該散開的賓客,就散開了。
為了讓大家散席更迅速一些,這道菜的味道,不咋地。客氣的人,也是象征性吃幾口,就離席了;不客氣的人,看到菜到了,馬上就走。
也有一些地方,請了戲班子。唱了「送客戲」之后,大家就散了吧。
及時離開飯局,是規則,也是對主人的尊重。如果另外有約定,就按照約定的情況進行。當你很不識趣地留在飯局時,自己的情商,也降低了一個檔次。
03
飯局上的承諾、邀約,最別相信。
喝酒了,就說胡話。當一個人說胡話的時候,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,尤其是攻擊別人,誹謗別人的話。要是酒后開車,就更不可取了。
可是喝酒之后的話,大部分不要相信。并且等酒醒了,大家就忘記了。比方說,改天請你吃飯;改天約你去打球,也就是隨口一說而已。
遇到一些胡說八道的人,你也不要當真,否則傷害的人是你自己。參加飯局,也要有肚量。
04
搞清楚當地的風俗習慣,很有必要。
乾隆皇帝去江南時,一時興起,給大臣們倒茶。
大臣不知如何接受這杯茶,情急之下,輕輕地叩了桌子,表示對皇帝叩首。
後來,人們在喝茶喝酒的時候,用叩桌子來體現尊重。看過這樣的習俗,你才能更好地適應飯局。
另外,不要把筷子插在飯碗里,不要當著漁夫的面翻開魚。這都是不吉利的征兆:插筷子的供奉古人,翻魚意味著翻船。
參與飯局,一定要入鄉隨俗。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地方、陌生的村莊里,你要是搞錯了風俗,會惹來大家的不愉快。
如果遇到不熟悉的事情,應該看看大家怎麼做,或者主動問一問當地的人。
05
喝酒三分醉,留下七分清醒。
喝酒不要爛醉,不僅是保護身體,還是做人的理智和情商。
特別是和高人一起混飯局的時候,你要學會給大家服務,不要讓高人來伺候你。
保持清醒,才能穩妥地安排大家飯后如何回家,自己也能安全到家。對于使勁勸你喝酒的人,要回應,但是要學會裝醉。
最忌諱的是,喝酒之后,耍酒瘋,把平時的怨氣、怒氣暴露出來,制造不愉快的因素。
戰國時,平原君招待門客,大家在一起喝酒。平原君家里的一個美人在樓上看到大家喝醉的樣子,哈哈大笑。
一個有瘸腿的門客說:「臣不甘受婦人之辱,愿得笑者之頭。」
平原君聽后,非常生氣,把美人謀害了,表示自己「愛才不愛色」。
喝酒的人不清醒了,看喝酒的美人也不清醒了,釀成了悲劇。酒的禍害,我們不得不知。只是「無酒不成席」,我們又不得不樂在其中。
把握喝酒的度,顯得尤為重要。
06
知道買單的情況,很有必要。
在我的老家,有一句罵人的話:「兩腳一抹油。」
也就是形容那些混飯局的人,腳底抹油,就跑了,從來不會買單。也可以說,嘴角都是別人家的油水,像偷油的老鼠一樣可惡。
參與飯局之前,要搞清楚誰請客,或者是大家一起混,有沒有輪流做東的習慣。要知道,吃人嘴短。你總是混吃,是對自己的不尊重,也會破壞人際關系。
任何時候,都要抱著這樣的想法——吃自己的飯,有底氣。
紅白喜宴上,你隨禮了;親戚朋友小聚時,你也湊了一份錢,或者有機會做東;同學聚會時,AA制,誰都不吃虧。如果有人主動買單,你應該表示感謝。
吃飯見人品;喝酒見人情。
親戚朋友交往,是情感和金錢、風俗習慣等交雜在一起,如果少了規矩,難免會亂套,扯不清。
不管關系再好,守住規矩,誰都不吃虧,誰都不紅臉。適當的時候,你還應該主動吃虧,給大家創造愉快的氛圍。
《水滸傳》里說:「吃飯防噎,行路防跌。」
吃了不該吃的飯,會非常難受,還不如拒絕。
千萬不要小看了飯局,入局容易,出局難。
記住飯局的規則,進退自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