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很喜歡這樣一句話:「出走半生,剩下半生是歸途......」
70后的我們,到了五十歲,就要考慮退路了,若是繼續渾渾噩噩過日子,很可能落得晚景凄涼。
《說文》有言:「穩——蹂谷聚也;一曰安也。從禾,隱省。古通用安隱。」
我們的人生歷程,大概是這樣的:出生在窮苦的家庭,在讀書的路上,拼搏過;在打工的路上,走了很多年。從年少無知,到白手起家,到扛起養家糊口的責任。累了,也懂了,最渴望的是,穩定下來,現世安好。
生活還要繼續,但是不需要折騰了,就像古人說的那樣,穩住、歸隱、安定,就好了。
02
第一,收入穩定,養老無憂。
不管是家庭,還是個人,沒有穩定的收入,是很令人擔憂的。
我在上國中的時候,家在湘南的山溝里。父母的收入來源,一方面是種地,一方面是養豬、養雞鴨。
有一年冬天,學校讓我去縣里參加數學競賽,需要路費和住宿費。母親沉默了很久,然后嘆息:「這兩個月,收豬的人也沒有來,如何是好......」
我忽然明白,家里沒錢了,籌集路費都存在困難。
父親「啪嗒、啪嗒」抽煙,很著急的樣子。接著,他去村里轉了一圈,然后請來了屠夫。
時光如梭。我們到了中年,也活成了父母當年的樣子。教育孩子要錢,孝順父母要錢,房貸車貸要錢。在城里,喝一口涼水,也要錢。
如果沒有意外,五十歲的70后,孩子已經長大,教育的負擔稍微小了一些。以后的十年,主要是考慮養老的問題。
有這樣一個觀點:「70后的人,是管父母養老的一代,也是自顧自養老的一代。」也就是說,一代人,管了兩代人的養老問題。
穩定的收入,不多不少的存款,擁有了,就是人生的贏家。
03
第二,家業穩定,后繼有人。
說起家業,也許很多人會這樣認為:大半輩子都在打工,哪有什麼家業?
事實上,我們是有家業的。比方說,從父輩那里,學到了手藝,木工、瓦匠等;自己打拼多年,學到了某種技術,或者開了店鋪。
當我們五十歲的時候,擔心自己混不下去,更擔心兒女混不好。要是培養了敗家子,整個家庭就毀掉了。
《三字經》里說:「昔孟母,擇鄰處。子不學,斷機杼。」
越來越懂得孟母的做法。看到兒女不努力,真的很擔憂。每天都在苦口婆心,但又有什麼用呢?說得越多,做得越多,越寒心。
以后,要慢慢把家業交給兒女了,不僅僅是給錢,還得給生活的壓力,做人的方法,協力創業致富。
做好了傳幫帶的事情,兒女的人生穩住了,我們才能松一口氣。
04
第三,腳步穩定,不再漂泊。
我的同學老李,二十多歲的時候,在浙江打工;這些年在東莞打工。隨著年紀的增長,找工作越來越難了。
老李所在的電子廠,效益不太好,但是他不敢辭工。因為他知道,一旦離開了現在的崗位,可能要流浪很久,或者因為找不到工作,只能回老家。
背井離鄉的日子不好受,但總得找一個地方,讓自己待下去。哪里可以帶來收入,「家」就在哪里。
如果有可能,把老家的房子翻修一下,幾畝薄地管理一下。等退休之后,還能回到老家,就是最令人舒服的「生活」。可是,很多人,已經沒有辦法回到老家養老了。
《孫子兵法》里說:「庸者謀事,智者謀局。」
從五十歲開始思考,在哪里定居、養老,工作的最后一站,又在哪里。關于兒女成家立業的問題,早做打算,有意向性的城市,或者及早買好房子。
匆匆忙忙是迫不得已的生活,從從容容是生活的目標。
05
第四,心情穩定,接受天命。
《搜神記》里有一個故事:淮南王劉安,喜歡道術。他總以為自己可以長生不老,能做神仙。如果有道者來訪,他會特別招待。
有一天,八個老人來訪。他讓門衛擋住老人,說:「我不喜歡衰老,你們走吧。」
八個老人一晃,就變成了八個小童。這下,劉安就隆重地招待了。
隨著年紀的增長,頭頂有了白髮,額頭有了皺紋,甚至發現頭髮越來越稀疏了。那個風度翩翩的少年,和自己已經無關了。
如果你害怕變老,擔心生老病死,心情就會很糟糕。就像「劉安」一樣,相信一些邪門的事情,弄丟財富,失去理智。
有道是,五十歲已過,便知「天命不可違」。
命里有時終須有,命里無時莫強求。如果你心中還有「長生不老、腰纏萬貫、變成神仙」之類的想法,說明你被欲望控制住了,需要馬上放下來。
小時候,我們班有十幾個人想當「科學家」,但是沒有一個人夢想成真。現實就是這樣,何必耿耿于懷呢?
06
主持人董卿說過:「我永遠沒有長大,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。人生需要全力以赴,但是不能太著急。」
世上萬物,都在運動,穩定是相對的。從人生發展的角度來說,真正的穩定,就是以靜制動、動靜結合。
70后的人,人生路不好走,歪歪斜斜上半生,安安穩穩下半生,就好。
從故鄉到異鄉,從貧窮到富有,我們累了,也要知足了。
從今往后,歲月靜好,就是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