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,
都源于缺乏邊界感。
《一代宗師》里有句台詞:
「做羹要講究火候,火候不到,眾口難調,火候過了,事情就焦。」
與人相處亦是如此,一旦把握不住分寸,也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和痛苦。
很多時候,人越慣,越肆無忌憚;情越盼,越大失所望。
人際交往中,最大的清醒,就是守住彼此的底線。
無論妳和誰相處,既不要一味遷就,也不要過度期待。
1
人,越慣越混蛋
王小波說過這樣一句話:
人活在世界上有兩大義務,一是好好做人,二是不能有慣著他人的臭毛病。
與人相處,妳越慣著別人,對方就越把妳的善良視為天經地義。
最終妳會在他人的理所應當中,活得越來越累。
看過書法家啟功先生的故事。
啟功先生雖貴為書法大家,卻一向平易近人,凡有人來求墨寶,他幾乎有求必應。
其中就有一伙人,隔三差五就來登門求字。
一開始,啟功先生欣然提筆,賜予手書。
但漸漸地,他們來的次數越來越頻繁,每次所求的字數也不斷增加。
啟功先生開始感到吃不消了,有次他對朋友感慨地說:
「我現在哪是寫字呀,簡直是‘刷’字。」
因為不好意思拒絕他人,他感到非常煩惱,甚至影響到自己的主業。
後來,啟功先生染上感冒,醫生告誡他需要靜養。
他擔心那伙人又要登門,索性貼了張白紙于門上,上面寫了四句話:
「啟功冬眠,謝絕參觀;如敲門窗,罰款一元。」
前來求字的訪客,看到后,都悄悄地離開了。
之后,啟功先生立下規矩,凡是求字者,都要在助理那登記,每個人只能求字一次。
這樣一來,他果然清靜自在了許多。
生活中妳或許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:
有些親戚,看妳住在大城市,就托妳幫他辦事,辦完一件緊接著又是一件。
有些朋友,看妳職業有便利,有事就來找妳,提的要求卻一次比一次過分。
結果妳不僅出力不討好,反而給自己徒增很多無謂的紛擾。
白巖松說:「為什麼別人越來越不把妳當回事?因為妳實在太好說話。」
妳毫無底線的妥協,最終慣壞了別人,委屈了自己。
無論與誰相處,都要保持棱角與鋒芒。
學會樹立自己的界限,相處要看真心,付出要有底線。
做一個心存良善但身上有刺的人,避免縱容別人,也能保護自己。
2
情,越盼越心寒
博主@羅澄分享過這樣一件事。
去年他所在的公司遇到了難關,與另一家公司的合作始終沒談下來。
這時,羅澄發現那家公司的總經理,正是自己國中時的鐵哥們兒。
他立刻跟領導保證說,這件事他來搞定。
第二天,羅澄就去見了這個鐵哥們兒。
對方的態度一如從前熱切,他們笑著寒暄,羅澄也更篤定了談成合作的信心。
說明來意后,羅澄笑著將筆遞過去,說道:
哥們,妳在合同上簽個字,合作就成啦……
鐵哥們卻沒接筆,他笑著說:「簽合同,可不是兒戲啊!」
羅澄想這也是人之常情,于是主動提出請對方吃飯。
到了飯桌上,羅澄本準備好好介紹下合作細節。
不料對方只是一味地勸酒,聊著往日趣事,直到散場也沒有提及合作事宜。
第二天,羅澄收到了對方公司拒絕簽約的消息。
這時,羅澄才明白,是自己太過高估了這段感情,以至于期待全部落空。
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,以為交情好就能談成事兒,以為關系鐵就不會被拒絕。
最終吃了閉門羹后,也只能是笑他人涼薄,笑自己荒唐。
很多時候,對他人要求太多,就是折磨自己,沒有期盼,就沒有心寒。
正如作家廖一梅所說:
人對他人的需求越少,就會活得越自如安詳。
沒有人,哪怕他愿意,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需要,唯一的辦法,就是令自己適可而止。
人生分分合合,有多麼翹首期待,就有多少悵然若失。
與其期待過高,讓自己落得傷心失落,不如接受人性幽暗,學會帶眼識人。
別高估關系,別依賴人情,不抱期望,自然就不會再有失望。
3
真正舒服的關系
都帶點冷淡
豆瓣上有一個話題:「人際交往中,有哪些過來人的建議?」
底下高贊回答是:「永遠不要慣著別人,也不要對別人期待太高。」
真正活得清醒的人,與人相處,多少都有些冷淡。
《張愛玲傳》里記載了這樣兩件事。
張愛玲年輕時,有個好朋友潘柳黛,兩人一見如故,成為閨蜜。
但潘柳黛經常在背后詆毀張愛玲。
一開始,看在姐妹情誼上,張愛玲不跟她計較。
可潘柳黛卻越來越過分,有次,她甚至寫文章嘲笑張愛玲的出身:
「她是李鴻章的外重孫女——其實這點關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雞,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,便自說自話,說喝了雞湯……」
張愛玲看到后,二話沒說,立即宣布與潘柳黛斷交,從此不再來往。
晚年張愛玲移居美國后,有段時間,她過得非常窘迫。
最困難的時候,一天只靠半塊蛋糕和咖啡度日。
但即便這樣,她也從未向關系好的宋淇夫婦、夏志清等好友求助。
別人問她,她淡淡地說:「我不想欠誰人情,更不想受白眼。」
和任何人相處,張愛玲總是保持著這樣一份涼薄,活得舒心灑脫。
曾聽過一句話:「月滿則虧,水滿則溢;花滿則衰,愛滿則癡。」
太遠或者太近,都是關系的硬傷。
有時候是自己不懂得拒絕別人越界的要求,給自己徒增煩惱;
有時候是無意間自己踩過了界,產生不該有的期待,導致失望。
周國平說:「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。」
再好的關系,也要守住交往的邊界,人不能慣,情不能盼。
戒掉毫無原則的付出,放棄不切實際的要求,才能經營好自在舒適的關系。
▽
作家李松蔚說,任何長久的關系,都離不開「克制」:
一方面要克制妳的善良,懷揣適度的善意,才能得到相應的尊重;
另一方面是克制妳的索求,不期待,不強求,兩不相欠,自然各自為安。
成年人的相處,最忌諱的就是不講原則,錯付真心。
若想讓感情長久,需要把握好分寸感,別盲目付出,別過分高估。
與人相處,多點鋒芒,少點期待,自會收獲長久舒服的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