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總是相信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,對于「真相」往往難以接受。
就像網絡經常能看到「30天練出馬甲線」、「學會XX技能,妳也能月入過萬」……類似這樣的宣傳,開始或許也抱有質疑,可是聽得多了、看得多了,逐漸也開始相信了。
畢竟人性「趨易避難」,也想走一條看似更容易的路。不否認確實有人達到那樣的效果,但人們更愿意相信那是「必然」而不是「偶然」。
事實上,這世上哪有容易賺的錢,哪存在輕而易舉的成功?只是人們更愿意相信,如果自己也去做,「必然」就能達「偶然」的效果。
同理,身在職場「真相」往往不容易被接受,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表象,以下幾點值得深思。
職場上存在「公平」嗎?相信大多數人心中已經有了答案。無論得出何種答案,都是所見所聞得出答案,但這是「真相」嗎?
如果說公平,那「關系戶」為什麼可以得到更多資源的傾斜;要說「不公平」,也有「草根」走上高位的情況。這里的關鍵在于「參照物」,也可以理解為「標準」。
職場上有句話,「不是妳以為如何,而是領導認為怎樣。」如果說領導的「標準」是價值的話,那麼誰能帶來更多價值,誰就能獲得資源傾斜。
能力強可以創造價值,「關系戶」可以帶來價值,誰的價值更大,誰就有優勢。但如果說,領導的「標準」是對權力的掌控,很顯然「關系戶」并不容易控制,那些「草根」更容易掌控。
在照顧「關系戶」的同時,那些所謂「忠誠度」高的人也會獲得相應的資源傾斜,以達到制衡的目的。
所以,職場的「公平」在于,節奏(標準)是否與權力分配者保持一致。否則追求的「公平」就像自嗨一樣,沉浸在自我世界中。
道理很簡單,就像家長也會偏心,喜歡聽話乖巧,還是喜歡古靈精怪。不存在對錯,只是「標準」不同而已。
正如馬克·吐溫說的那樣:「讓妳陷入困境的,并不是這個世界;真正讓妳陷入困境的,是這個世界并非妳所想象。」
有句話說得好:「希望妳好,但不希望妳比他好。」在職場這個環境中,當妳下定決心進步的時候,總有些人會打著「為妳好」的旗號,給妳提供各種建議。
因為他們不想打破這種現狀,尤其是比妳混得好的人。比如,妳要考高含金量的證,有人會說:「浪費那個時間干嘛?考了不一定能考上,還耽誤工作,萬一考上了公司也不一定用得上,主要還是要看業績。」
看似「為妳好」的忠告,只是不想妳打破現狀。這時有些人感覺,好像是這麼道理。其實變得值錢和賺現在的錢,誰優誰劣一目了然。那些看似「真心為妳好」的人,并非刻意或許只是潛意識中的行為而已。
這些「為妳好」的人,并非有意識的阻止妳進步,是人性中潛意識對未知的擔憂。人們希望穩定,不希望身邊因變化,而導致自己也不得不改變。「妳進步,他也要跟著進步,否則就會被淘汰,穩定就會被打破。」
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句話:「當妳嘗試著進步的時候,妳遇到的更可能是打擊,而不是鼓勵。」
想必許多人都清楚「人際關系」的重要性,卻忽略了人與人之間本質是價值交換。
俗話說:「門前放根討飯棍,親朋故友不上門。世上結交需黃金,黃金不多交不深。有錢有酒兄弟多,急難何曾見一人。人情是紙張張薄,世事如棋局局新,不信但看杯中酒,杯杯先敬富貴人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,只重衣冠不重人。」
看那些達官顯貴,高朋滿座仿佛「人際關系」十分的好,一旦倒台之后,立刻門可羅雀,甚至有些人還要落井下石,雖然很扎心,但這就是現實。
職場上的人際關系更是如此,要麼妳有權,要麼妳有錢,要麼妳有用,否則所謂的關系,不過就是點頭之交而已。
這就像投資一樣,付出希望得到回報,對未來的期待,可誰又愿意投資在一個看不見收益的地方,畢竟人際關系的維系,需要物質、時間、情感、精力這些成本。
不管妳是否愿意相信,但這就是職場中的「真相」。
許多職場人對「關系是第一生產」深信不疑,總認為「關系戶」拿到了本應該屬于自己的機會。可事實上,如果拋開關系這一層,自己超越了「關系戶」多少呢?
這就像升學考試一樣,大家成績都差不多,大家各憑本事,特長就成為了加分項,當妳沒有加分項,而別人有加分項的時候,如果讓妳選擇,妳會如何選?
事實上,職場中有資格贏取機會的人,能力、業績這些指標,大家相差不大,資源傾向「關系戶」很多時候,不過是順水人情而已。
談到「關系」,人們更愿意用「關系網」來形容,既然是網就有自己的范圍,有時是助力,有時就變成阻力,職場派系林立,妳屬于這個「網絡」必然被其他網絡排斥,職場政治不正是如此嗎?
所以,妳看到因「關系」得到好處的人,卻忽略了也有些人因「關系」被埋沒的人,甚至當成「炮灰」的人。畢竟生下來含著「金鑰匙」屬于少數,得到好處的同時,也承擔了相應的風險,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誰是容易的。
職場上經常能聽到人們在抱怨,可抱怨「真相」并非真的對現狀不滿,主要有以下幾種狀況:
①只是發泄心中的不滿,這類人說過就是說過了,只是宣泄而已;
②通過這種方式在試探身邊的人,看別人是否與自己有相同的想法,如果有他或許就是導火索,點燃更多的不滿情緒,來達成自己目的;
③通過抱怨向一些人傳遞信息,畢竟職場沒有秘密可言。比如,抱怨工資低,如果漲了工資就沒有抱怨了嗎?
事實上,無論是哪種抱怨的形式不過是以為自己別無選擇一種方式。如果有更好的地方可去,如果副業收入超過主業,如果沒有經濟壓力……在眾多的選擇中,因為別無選擇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。
「抱怨」是一種無奈的選擇。現實中一邊抱怨,一邊忍受才是大多數人的常態,或許手中有選擇權,但在理性的權衡下,維持當下才是最優解。
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,人們總是相信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。可事實上,雖然妳不愿意相信,但那就是「真相」。有句話說得好:「人生的可貴之處,在于看透了生活的本質,依然熱愛生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