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記:
人道之興,必由夫婦。
2016年,105歲的文壇巨匠楊絳走了,留給世人無盡的哀思。
不僅源于對她極高文學造詣的傾慕,更是對她超然處世風骨的欽佩。
我們一直在追憶這位世紀老人,其實更值得我們追尋的是成就這樣一代大家背后的原因。
楊絳在《回憶我的父親》中給出了答案:
「在這樣一個和睦自由、民主開明的家庭中,是我最大的幸運。」
父親的大格局、母親的好情緒,是一個家最大的福氣。
父親的格局,決定著孩子的高度。
有句話說得好,父親的眼界,就是孩子的世界,決定著最終邊界。
從牙牙學語到走上工作崗位,在人生最開始、也是價值觀形成最關鍵的這段時間,青澀無知的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往往是一張白紙。
因此,在這一過程中的抉擇,我們幾乎全靠家人主導,尤其是父親,作為一個家的一座山,更是最初的領路人。
楊絳的父親楊蔭杭,開明又嚴格,始終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。
小學他就為楊絳選擇了上海啟明學校,要知道那時他們的家在蘇州,路途遙遠,而且楊絳才8歲半。
盡管不舍,但最終還是忍痛敲定。
楊絳在回憶中說:「我爸爸認為啟明教學好、管束嚴,能為學生打好中文、外文基礎。」
就這樣小小的楊絳,就開始了遠在外地的求學,常常想家想到哭。
然而,不得不說,父親的遠見讓楊絳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。
父親對楊絳的學業要求很嚴,但不專制,尤其尊重孩子的天性。
楊絳始終難以忘記的是,大學分專業,她在老師極度建議選理科和自己愛好的文科之間搖擺迷茫時。
父親一句話點醒了她:
「最喜歡什麼,就學什麼!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,就是自己最相宜的。」
就這樣,楊絳正式走上了文學之路。
楊絳的父親,還有一個特別令人敬仰的質量就是物質極簡。
他總是說,過度追求物質,只會把自己降為物質的奴隸。
耳濡目染之下的楊絳,其樸素也是出名的。
即使已經享譽文壇,她的家仍極度簡陋,沒有任何裝修,不僅如此,連衣服都是穿過很多年的。
著名編輯王瑞談起:
有一次他發現楊絳的鞋子很別致,問起才知道是錢媛穿剩的,那一刻他都快哭了。
一個可以把自己的巨額稿費捐給清華、設立好讀書基金的老人,卻對自己簡樸至此。
正是因為對身外之物的淡然,楊絳一直能沉心寫作,屢攀文學高峰。
由此可見,沒有父親這一路的引領,就沒有楊絳這顆文壇明珠。
心理學家斯賓塞說:
「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。」
父親質量高潔,孩子自然質地純良;父親高瞻遠矚,孩子方能前途遠闊。
父親的格局,決定著孩子能抵達的高度。
母親的情緒,決定著孩子的氣度。
父親帶領孩子征服世界,母親則教會孩子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。
楊絳的母親唐須唐須嫈,是一位賢惠文靜的知識女性,待人和顏悅色,從不橫言厲色。
在楊絳的記憶中,家里人口多,母親每天忙忙碌碌,沒有閑暇,卻從不煩躁抱怨,不疾不徐,一個人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。
面對自私自大、愛占小便宜的姑母,她也從不計較,遇到好東西總是盡給她們先吃。
尤其,在父親生病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的時候,母親不離不棄、夙興夜寐,硬是把父親從鬼門關拉了回來。
這一切都被楊絳看在眼里,記在心底,融進她的品性中,便有了她對待愛人的包容與對待他人的寬容。
對生活自理能力差、總辦錯事的丈夫,她總是輕聲一句 「不要緊」,從不責怪。
在日子最艱苦的時候,她甘為「灶下婢」,照顧錢鍾書一大家子人,從不埋怨。
對參與批斗過她的同事冀元璋,她理解對方的不得已,從不計較。
尤其當得知他家境貧困,父母生病臥床,妻子孱弱,一家人生活難以為繼的時候。
楊絳不計前嫌,從自己微博的工資里拿出一部分寄給對方,幫助其度過難關,令對方感動又羞愧不已。
楊絳的質量,亦像她的學術一樣在文壇熠熠生輝,這一切皆得益于她的母親。
母親的溫柔,就像在她的心間播下了一粒寬厚的種子,不管遇到什麼事,都平和以對,不焦躁、不抱怨,豁達釋然。
董卿說:
「母親是一個家的靈魂,用博大的心胸承載了整個家,用愛和陪伴溫暖著每一位成員。」
只要有母親在,再苦再難的日子都能被治愈。
母親的柔情似水,是孩子對抗這個世界最溫暖的力量。
父母和睦,是一個家最好的家風。
《顏氏家訓》中有言:
「夫風化者,自上而行于下者也,自先而施于后者也。」
意思就是,最好的教育,是從上向下推行、從先向后施行影響的,育人先育己,父母做好了,孩子自然也會做好。
楊絳在《回憶我的父親》中說:
我的父母好像老朋友,我們從小到大,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。
他們常常無話不談,前塵舊事、家庭瑣事、工作要事……兩人一生中如長河一般的對話,從不厭煩。
最讓她喜歡的是,做完功課后,偎依在父母的身邊,一家人靜默地讀書,雖無聲卻是無比幸福,那段被書香和愛包圍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動人的時光。
讀之令人莫名的溫馨與羨慕,我想這就是婚姻中夫妻最好的相處模式吧,而這也正是她與丈夫錢鍾書的相處方式。
兩人生活中相濡以沫,工作中并肩而立,艱難時不離不棄,開心時相互分享,無事時便是在家讀書。
方舟曾經在《我所認識的錢鍾書》中說起:
他們一同上班、下班,總是肩并肩、手挽手,令很多研究所的年輕人都非常羨慕。
更讓人驚嘆的是,他們的恩愛與愛讀書的模式,又傳給了他們的女兒錢媛。
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,不是家財萬貫,而是家風永流傳。
夫妻恩愛,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家庭和睦,就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。
結束語:
《孔子集語·易者》中有言:「人道之興,必由夫婦。」
父親眼界遼闊,則孩子天地廣闊。
母親性情溫柔,則孩子內心溫暖有力量。
子女的未來、一個家的興旺,就藏在父親的大格局和母親的好情緒里!
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