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有一位名人說過,你的這身皮囊,就是你這輩子最大的福氣。
人,因為有了這身皮囊,所以能夠存活于世。當然,也因為有了這身皮囊,每個人都要面臨吉兇福禍,以及生老病死。
這身皮囊,為什麼會惹來那麼多的問題呢?所擁有的身體不同,所做的事兒也不同,那后續的命運自然就不一樣了。
上天給了秦始皇49年的壽命,讓他統一了六國。而給了劉邦60多年的壽命,讓他完成了大漢的建立。這,就是身體狀況的不同,決定了所做的事兒,會有所差異。
既然有不同的情況,那有沒有相同的情況呢?肯定是有的。成長的過程,都是相似的。而性格和三觀,就不相似了。這,就是哲學中談到的「辯證關系」。
觀察一個人的身體,我們要從變與不變這兩個角度去觀察。比如說,看小孩子,我們要看他們的眼睛。看中年人,我們要看他們的中氣。而看老年人,我們要看他們的嘴巴。
這三個不同的角度,基本就能反映每個人此生的遭遇了。
02
年少看「眼」。
人之年齡比較小的時候,我們要看這個孩子伶不伶俐,反應夠不夠快,到底要看什麼地方呢?
最直接的,便是看「眼睛」。因為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戶。他的內心有什麼想法,究竟純不純粹,都能從眼睛當中顯露出來。
有的孩子眼睛特別靈活,只要一想到一個主意,就動來動去。像這樣的孩子,多半外向,而不太內向。眼睛靈動,便是性格敏銳和頭腦靈活的意思。
反之,有的孩子眼睛比較呆滯,別人說什麼,他都不為所動,甚至沒啥反應。像這樣的孩子,性格多半內向,而且靈敏度不夠,反應也會慢人一拍。
眼睛的靈動與否,為什麼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做事效率呢?首先,眼睛是五官當中最靈活的,微表情最多的。其次,眼睛所映射的,是一個人真實的一面。
試想,如果人不恐懼,會不停地眨眼嗎?如果人足夠靈活,又怎麼會眼神呆滯呢?性格和做事的效率,都間接地從眼睛當中顯露出來。
有心理學家說過,孩子從小所擅長的,所養成的性格,所喜好的東西,哪怕到了三四十歲,也不會有所改變。
所以說,眼睛,便是無數人一生的寫照。
03
中年看「氣」。
有一位國學大師認為,中年宜養氣以修己。
什麼是「養氣」呢?就是調養自己的氣息,涵養自己的精氣神。精氣神不錯,便是人有大福氣。而精氣神衰退,便是人有大霉運。
精氣神比較足的中年人,多半有這三個特點。首先,就是走路很穩,不會搖搖晃晃;其次,就是頭腦清醒,不會迷迷糊糊;第三,氣息平順,無大病纏身。
說句不好聽的話,中年人過不了49歲,不是因為沒錢,而是因為沒「氣」。一個人身體的氣不足了,說話和做事都有氣無力,那他不就離歸去很近了嗎?
看一個中年人混得好不好,不需要問他賺了多少錢,只需要聽他說話,看他走路,那就足夠了。那些說話中氣特別足的人,不僅自信,而且身體倍棒。
什麼是「中氣」?就是丹田之氣。你從丹田當中運上來的氣,如果足夠順暢,基本沒有疾病纏身。要知道,氣可修身,氣可養神,氣也可保平安。
有道是「三寸氣在千般用,一旦無常萬事休。」
這三寸氣依舊流動,那我們什麼事兒都能干得成。而這三寸氣不再流動,基本就等于「無常」將至了。
04
老年看「嘴」。
人到晚年,要想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,到底從哪個部位去看呢?就是「嘴巴」。
嘴巴是很直接的。你身體好,心情好,胃口好,自然就想多吃一點,嘴巴也比較勤奮。而你身體不好,心情不好,嘴巴自然就不想張開了。
老人家經常說,人吶,能夠吃得舒服,睡得安心,吃喝拉撒都順暢,就幸福了。
這「吃喝拉撒」的順暢,都跟嘴巴有關。吃什麼,喝什麼,都需要從嘴巴送到胃里面去。沒有「嘴巴」這個起點,就不會有后續的進程。
與其說「晚年看嘴」,不如說「晚年看是否有胃口,吃得舒服」。這一切的背后,所牽連的,就是人之身體是否健康,以及人之心態是否樂觀。
嘴巴,那是可以看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。就像那些臥病在床的老人,連吃東西都沒胃口,那他們的生活質量,又怎麼可能高呢?
就像那些整日憂愁的老人,連吃東西都抗拒,不就說明日子不好過了嗎?
吃東西,看似是很常見的事兒,實際上是生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。只愿,每個人都有好胃口,吃得好,睡得好,余生無憂。一切,皆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