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絡上有這麼一句話,每個人的宿命,便是從娘胎中來,到墳墓中去。
歸去,那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宿命。就算是再有錢,且醫療資源再多的人,也無法躲避死神的召喚。
對于生死,我們該保持什麼態度呢?兩個字,豁達。四個字,接受現實。
接受自己是血肉之軀的現實,接受家人朋友是平凡人的現實,接受這個世界都需要「更新換代」的循環現實。
人,就是因為不接受現實,所以才鬧出了諸多悲劇。家中的老人,明明大限將至了,誰知道子女不接受現實,還硬是折騰老人,讓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依舊受苦。
這,并不是孝順,而是對于老人,對于生命的不尊重。年輕人或者中年人,在做事之前,不該過分盲目,而應該仔細觀察生活的「苗頭」。
家中的親人,在歸去之前,會做出這幾個舉動,我們該接受現實了。
一、親人在歸去之前,會經常念叨故去的人的名字。
有這麼一個現象,大限將至的人,往往記不得身邊人,反而對離開多年的親人故友印象深刻,甚至還經常念叨他們的名字。
鎮上的劉大伯,在75歲那年,就患了重病住院了。治療了一段時間,醫生說老人的壽命差不多了,親人就把老人帶了回家,讓老人在家中離開。
在離開的前一天,老人就躺在床上,一直念叨著故去的人的名字。聽到這些名字,老人的大兒子特別害怕,便心生恐懼。因為他知道,這些人,早已離開了二三十年了。
大兒子就問父親:「爸,您是不是想起了什麼呢?」
老人支支吾吾,大致意思是,他回想起小時候的伙伴,以及年輕時交過的故友,沒想到幾十年過去了,一切都物是人非了......
其實,每個人都特別「念舊」,尤其是在歸去前的那段時間,基本會把以往經歷的人與事兒,再回憶一遍。斯人已去,但深情尚存。
二、親人在歸去之前,會把真實的心底話說出來。
某站上有這麼一個視訊,記錄了曾仕強教授在患癌時候的講話。
生命已然走到盡頭的曾仕強教授,在鏡頭前是這麼說的,自己知道身體不行了,機能老化了,就沒有去做手術。人,坦然點就好,生死什麼的,不過是必然的經歷。
所謂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,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。」所有的真話,要麼被人帶到了黃土當中,要麼在人臨走的時候,說了出來。
人這種生物,多多少少帶有虛偽的一面,為什麼會在離開之前,說出真實的心底話呢?因為要離開了,人生也看透了,自然就沒有什麼顧忌了。
道家談到的「洗盡鉛華,返璞歸真」就是這個道理。將虛偽的一面完全洗刷干凈,將雜念一掃而空,只剩下人性的純粹和真實。
或許,這便是所謂的「赤條條來去無牽掛」。帶著嬰兒般的天性而來,也帶著嬰兒般的純粹而去,毫無遺憾。
三、想回到故鄉,再看一看故鄉的山水。
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,一直對鳳陽這個地方情有獨鐘,因為鳳陽是他年輕時候扎根的地方,算是他內心深處的「故鄉」了。
在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后,他一直記著鳳陽,還時不時派他的兒子回去歷練。只是,他因為事務繁忙,很少回去。
隨著朱元璋的老去,髮妻馬皇后的歸去,他整個人都變得暴躁了,殺了不少大臣。唯獨對于故鄉這個地方,還有一些深情。
不久,朱元璋便逝去了。在逝去前,其實他還想看一看鳳陽的山水,再去那片土地走一走。只是,時光匆匆,人生轉眼而逝,早已沒有機會了。
人,其實就是這個樣子。無論自己賺了多少錢,地位有多高,哪怕故鄉再貧窮,自己也想回去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葉落歸根」,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想法。
從哪來,回哪去,本就如此。
四、整個人突然頓悟了,精神好了起來。
《水滸傳》中有這麼一句預言詩:「逢夏而擒,遇臘而執,聽潮而圓,見信而寂。」
這十六個字,說的就是魯智深一生的經歷。特別是聽潮而圓,見信而寂,預示了魯智深會在潮起潮落的過程中,頓悟此生的真相,然后圓滿而終。
在消滅方臘之后,魯智深回到了杭州,于六和寺出家。一天晚上,魯智深聽到了錢塘江的潮信后,便沐浴更衣,披上袈裟,端坐而終。
他在臨終前這麼寫道:「平日不修善果,只愛殺人放火,忽地頓開金繩,這里扯斷玉鎖,錢塘江上潮信來,今日方知我是我。」
這,便是佛家談到的「預知時至」。人,感知到命運的終結,便生發出了無限度的感慨。自己對于此生的所作所為,也逐漸接納和包容,帶著這些記憶歸去。
最終的感悟,只有一點,就是看透了此生此世的真相,不糾結,也不抗拒,悄然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