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有一位作家寫道:「這是一個以告別為主題的世界,每個人都走在了告別的道路上。」
年少之時,我們需要跟身邊的小伙伴告別。以往那信誓旦旦的承諾,也隨著時光的消逝,而化為了過眼云煙。
讀完書,出了社會,我們需要跟相伴數年的同窗告別。什麼同學之情,什麼同窗友誼,那是特別短暫的,終將隨風而逝。
在單位當中,我們遇到了不少的同事,也認識了一堆的朋友。只能說,這些人也無法陪伴我們走到最后。他們,僅僅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罷了。
......
人生,就是如此,不斷地告別,不斷地認識新的人,再不斷地揮手再見。在這個無限循環的過程當中,我們品味了人間的酸甜苦辣,也看透了紅塵的真相。
你我,不僅需要跟外人告別,就連親人,我們也需要與之告別。
02
網絡上有這麼一個故事。
一個年輕人,在22歲大學畢業后,就到了大城市工作。他立下目標,自己要努力賺錢,讓家鄉的父母和爺爺奶奶,過上好日子。
幾年過去了,他沒有賺到什麼錢,也不肯回老家。如此,他就在大城市當中繼續蹉跎下去,茫然不已,不知何日是歸期。
在他三十歲那年,父母給他打了一個電話,告訴了他一個消息,那就是他的爺爺奶奶,都在近段時間去世了。
想起爺爺奶奶,他潸然淚下。在他看來,自己努力賺錢,就是希望他們活得更幸福。沒想到,自己還未賺到錢,他們就離開了。想到這,內心悲痛不已。
過了十年,他已經40歲了。就在這一年,他的父親因為意外而離開了。那一刻,他才徹底明白,在時間面前,一切都留不住,包括跟自己有關系的血脈親人。
回想起以往的自己,他生出了遺憾之情;審視當下的自己,他覺得自己毫無作用;遙望未來的自己,他看到了自己的歸宿,跟這個熟悉的世界告別。
這個人,便是蕓蕓眾生的縮影。
03
古人有言: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。」
樹木想要停下來,不再搖晃,沒想到狂風不答應。孩子想要養活父母,讓父母享福,沒想到時間和歲月不答應。
為什麼歲月和時間,要如此殘酷,不答應人們的要求呢?很簡單,時光一視同仁,不會因為人們的要求,就發生改變。
就像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、漢武帝劉徹,以及唐太宗李世民,他們年老的時候,也想長生不老,就派人到處找長生不老藥。沒想到,他們還是以失敗告終。
像這般有能力、有權勢的人,為什麼還是擺脫不了時光和歲月的流逝呢?萬物一直在輪轉,人間一直在更替,不會因為誰而發生改變。
每個人所能擁有的,僅僅是當下罷了。正如曾國藩所言:「靈明無著,物來順應,未來不迎,當時不雜,既過不戀。」
人吶,就該做到順其自然,順應事物的發展軌跡。未來還未發生,我們不要擔心太多。過往早已成為歷史,我們一笑置之就好。唯有當下的一切,才值得我們珍惜。
04
談到對于「生命」的態度,其實漢高祖劉邦,比秦皇漢武要積極得多。
劉邦出身于草莽,48歲才起兵爭奪天下。在古時候,這般年紀的他,已經算是老人了。年老才事業有成,所以劉邦特別豁達,心態更是樂觀到了極致。
史料記載:病甚,呂后迎良醫。醫入見,高祖問醫。醫曰:「病可治。」于是高祖嫚罵之曰:「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,此非天命乎?命乃在天,雖扁鵲何益!」遂不使治病,賜金五十斤罷之。
高祖生病的時候,皇后呂雉找來了不錯的大夫,希望為劉邦醫治。大夫在診斷后說,這個病能夠醫治,皇上不需要太擔心。
劉邦不在乎,他感慨地回應:「我出身草莽,身著麻布衣服,手提三尺長劍,奪取了天下。這不是天命嗎?若天命在我,我只需自然行事。若天命不在我,就算神醫扁鵲在世,也救不了我。」
在劉邦眼中,對待生命和人生,不妨豁達一點,糾結到最后,其實毫無意義。
05
人這一生最親的,就只有三個人。
楊絳先生說過,過去人過去事,笑笑就好;現在人現在事,盡心就好;未來人未來事,隨緣就好。
這過去人、現在人以及未來人,就是我們此生最親的三個人。
這過去人,涵蓋了生命中的仇人、恩人以及過客。這現在人,就是我們所擁有的眼前人。對于眼前人,及時珍惜就好。這未來人,便是你我對于往后余生最美好的期待,隨心隨緣隨性就好。
正如漢高祖所言「天命」。真正順應天命的人,接納過往的人,珍惜當下的人,寄托未來的人。如此,便構成了這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