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過了六十歲,不能干大事了,但是幫忙帶孫子、外孫,還是做得到的。
可是,如何才能帶好孫子、外孫呢?多數的家庭,都是管好孩子的吃喝,或者接送孩子上學放學。
也有一些老人,認為自己沒有義務帶孫,所做的一切,都是「天地良心」,或者是為了和兒媳、女婿做個交易,便于以后讓他們給自己養老。
在我的老家,有這樣一句俗語:「要麼不做,要做做好。」
孫輩的言行舉止,是一個家庭能否持續興旺的大事,不能太隨意了。
因而,人老了,幫忙帶孫子、外孫時,盡量留下以下幾個習慣。
01
第一,留下干凈的習慣,勤于打掃。
一般來說,有孩子的家庭,會顯得凌亂一些。
大人把東西收拾好了,孩子一會兒就翻亂了。不管如何說教,孩子都不愿意聽。若是管教太嚴格,孩子就畏手畏腳,或者直接在家外嬉鬧了,回家就是一身泥。
如何保持家庭干凈,不是讓孩子什麼都不玩,而是教會孩子,要自己收拾東西。
閑來無事,和孩子一起探討,如何擺放,如何審美。老人和孩子,做好了家庭的「斷舍離」的工作,那麼孩子就有了生活的概念。
最重要的是,孩子搗亂了家庭,還會收拾,說明他有了責任意識、審美觀念。
干凈是一種習慣,更是愛勞動的表現,可謂是一舉兩得。
02
第二,留下擇友的習慣,結交善人。
《菜根譚》中有這樣一句話:「教弟子如養閨女,最要嚴出入謹交游。若一接近匪人,是清靜田中下一不凈的種子,使終生難植嘉禾矣。」
想要教育好子孫,就要關注他們和誰一起交往,若是遇到了小人,還牽手同行,就是在心靈中,放下了一顆壞的種子,一輩子都難以有出息了。
別看孩子還小,什麼都不懂,多幾個玩伴是好事。應該培養 孩子的「交友習慣」。
大人,擇明君而處,可以奔前程;孩子,擇善人而處,可以形成正能量的圈子,從小就和玩伴一起做好事。
有愛心的朋友多了,人生的路,才好走。歪門邪道的朋友多了,人生的路,處處不平,還到處惹麻煩。
老人要根據自己的經驗,判斷孩子的人品;看看孩子的父母,到底是什麼教育態度。然后把自己的看法,輸入到孩子的世界里;在尊重的前提下,做到提醒和引導。
從前,孟母三遷,也就是為了讓孟子遇到好的朋友,學習禮儀。今天,我們不搬家,但是不得不注意「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」的社交規則。
03
第三,留下省錢的習慣,傳承家風。
為什麼很多家庭,都有「儲錢罐」?其初衷是告訴孩子,要把零錢存起來,以備不時之需。
到了老人這里,就很怕孩子餓著,沒有零花錢,被同伴瞧不起。各種溺愛的手段,一擁而上。最可怕的是,老人無休止滿足孩子花錢的欲望。
我的三叔,過年的時候,給了孫子九百塊錢。
孫子有十二歲了,很頑皮。
錢到了孫子手里,死活不愿意拿出來。上學之后,他買了一個二手手機,下載了幾個游戲,玩得不亦樂乎。成績也直線下降。
「慣子如殺子」,這樣的道理,進一步說,就是慣孫子,如同謀害孫子。
老人要常常講一講,生活很苦的人生,帶孩子看看窮家庭怎麼過日子。條件允許的話,讓孩子也去幫助更窮的孩子。
從小,孩子就知道了存錢,還知道一些理財的方法,那麼他長大之后,就會過年年有余的生活,而不是「月光族、透支生活」。
最可悲的是,有的老人,自己過著摳門的生活,卻讓子孫隨意花錢。祖輩留下金山銀山,到了子孫這里,就守不住了。與其責怪子孫,不如反思自己。
04
第四,留下讀書的習慣,厚積薄發。
讀書是人生最大的捷徑,這一點,很多家庭都認可了。
可是,很多家庭,只管逼著孩子讀書,大人卻抱著手機,看著無聊的小視訊。
大人和 孩子之間的「差距感」,讓孩子很容易分心,并且認為,這是「居高臨下」的教育,不能服氣。
好的家庭氛圍,是大人和 孩子一起讀書,讓家庭有書香氣。
很多老人,想辦法培養的好的子女,或者在培養了不愛讀書、終生后悔的子女。應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,然后把希望寄托在孫輩身上。
閑來無事,老人常常和孩子一起讀書。老人還主動向孩子請教,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高傲感,讀書的積極性就提升上了。
雖然,老人不一定能當孩子的老師,但是能夠做孩子讀書的「引路人」。
千萬不要說「我讀書少,我不會」之類的泄氣話。老人讀書,如點燈夜行,孩子讀書,如迎著朝陽出門,各有千秋。
05
著名文學家培根說:「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生。」
習慣好不好,是從小養成的,長大之后,也難以改變的。
作為爺爺奶奶、外公外婆,真的不要忽視了自己的影響力,不要把帶孩子,當成無奈的事情。
我們終其一生,還不是為了讓家庭更加和睦興旺。到了老年,我們還有余熱,一方面要熱愛社會,一方面要留給子孫。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
老人帶孩子的環節,就是扎根的過程,不容忽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