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調研數據顯示,2021 年有 51.85% 的職場人擁有副業,相比 2011 年提升 33.1%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個人成長與提升收入,開始了自己的「斜杠人生」。
這個數據是不是很嚇人?一個公司如果有100人的話,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有副業?
回頭看一下自己辦公室里的同事,意外的發現,有副業的人確實不少,但沒有數據那麼嚇人。或許是因為生活在小城市,生活壓力沒有一二線城市那麼大的緣故。
不過,現實是副業確實正在逐漸變成職場人的「剛需」。原因很簡單:職場人不愿也不敢把技能、精力、時間全集中在主業之上,因為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。
網絡上有一段扎心的話:我們白天上班,被一紙合約約束,就像并購交易中的買賣一樣,你是賣家,雇主是買家;出售自己的時間和價值換金錢。不過,這項交易里沒有提到生命的意義,也沒有提到幸福。指望雇主滿足你的全部人生所需,這不現實。
工作不就是這樣嗎?我們把時間一次性批發給雇主,然后按月拿到應得的報酬。如果做得好,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獲,如果做不好,隨時都有可能被淘汰掉風險,無論你曾經的貢獻有多大。
雖然人們常說:「時間就是金錢」,但相對與大多數人來講,時間反而是廉價的,可以理解滯銷品,不得不批發出去,保證自己的生存所需。
副業則是在僅剩不多的業余時間中,創造價值而不是被揮霍、被消費掉。很簡單的道理,批發時間獲得了穩定的收益,零售時間或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相對于大多數人職場人來講,收入不足以滿足日常所需,還要時刻面臨可能出現的危機,只有單一的收入,一旦遇到危機時,將會讓自己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,甚至可能影響到正常的生活。
副業可以豐富收入結構,讓自己的生活不再完全依賴于單一的工資收入,在面臨危機時,也可以讓自己更加從容,雖然副業收入或許不穩定,但至少有了相應的保障。
就像經營一家公司一樣,僅靠單一的產品,或者單一的客戶,風險也會隨之增加,公司的產品在不斷豐富,公司也在不斷地開發新的客戶,來保證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有一席之地。
對于個人來講,收入結構單一,壓力大,抗風險能力低,或許一個輕微的變化,正常的生活就會受到不小的影響。
退一萬步講,當公司淘汰你的時候,不會因為你收入結構單一,而有任何不同。所以,在不影響主業的情況豐富收入結構,才是理性的職場人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。
想必許多職場人都有無奈的時候,有時不得不接受不合理的安排。比如,加班沒有加班費;節假日可能會因為領導一個電話影響整個假期;有時還不得不「迎合」「討好」領導,只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……
這麼多的無奈,也有太多的「不得不」,關鍵在于自己別無選擇。就像公司只有一個客戶,那麼就是買方市場,哪怕客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,為了公司生存,也不得不接受。
這時,副業就為職場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,當你手中有更多選擇權的時候,面對那些「不得不」的時候,才有底氣說「不!」
這就像領導手下有才華的人很多,張三不行還有李四,李四不行還有王五、趙六……,但如果領導手下只有一個有才的人時,那麼就需要哄著他做事。
所以,職場人有了更多的選擇時,還會忍受那些不合理嗎?誰的選擇越多,誰的主動權也就越大。
職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工作職責,喜歡做的事情不一定能讓你做,做的事情也不一定是自己的擅長,被安排的工作,被左右的人生……因此有多少人的才華被逐漸埋沒。
而做副業,可以自由選擇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做自己擅長的事情,讓自己的才華有發揮的地方,比如,音樂、寫作、繪畫、英文、手工藝品制作……許多自己想做的事情,都可以變成副業。
人們常說: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。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不會感覺到疲憊,既賺了錢,又創造主業以外的價值,還能找到其中樂趣,何樂而不為呢?
在自己喜歡、擅長的事情,深耕寬拓,或許會因為主業的牽制走得慢一些,卻可以走得更遠,讓自己的才華盡顯。
副業不一定能帶來非常多的財富,但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創造主業以外更多的價值,同時充實自己,掌握一項新的技能,幸運的話可能成為自己的事業。
對于許多職場人來講,主業上升的渠道在逐漸關閉,階層也在逐步固化。就像提拔有年齡的限制,錯過「黃金進步期」,上升的空間也就被固定了。
副業則不同,沒有那麼多限制,只要在做早晚都會有收獲,不僅僅是物質上的,還有精神上的富足。
有人這樣說:「主業是生存,副業才是靈魂。」打工是為了生存,副業是為了生活。這個生活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,由于不受職場那些規則的限制,也就有了希望,有了無限的可能性。
比如,寫作可以成為作家,繪畫能成為畫家……不再是職場上那些條條框框,什麼年齡限制,學歷要求,工作經歷,過往業績……
可能會走的慢一些,但至少有了希望,不再像職場中那樣,錯了一次,可能次次都會失之交臂。
副業不僅是現代年輕人的「剛需」,而是大多數職場人的「剛需」,不僅可以豐富收入結構,還能夠讓自己不再是別無選擇。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,創造更多的價值,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,而不是在抱怨中度過,更不是無度揮霍自己的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