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物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:
把野龜、老虎等自幼關進動物園,一日三餐定時喂食。
沒有天敵侵害,沒有生存之憂,動物們每天吃了睡,睡了吃,慵懶度日。
然而,它們的壽命竟然大大縮短。
有時候,活得太閑,未必是福,或許醞釀著一種不幸。
紀伯倫有句話:「對安逸的欲望,會扼殺靈魂的激情。」
偶爾的放松是對自己努力的獎賞,而持續的放松則是對自己生命的辜負。
人生短促,千萬不要讓自己過得太閑。
太閑,容易情緒內耗
曾有人做過一個試驗,叫作「撓癢定律」:
明明不覺得癢癢,但因為閑得無聊,沒事就撓了一下,結果就會越撓越癢。
事實就是如此,閑過了頭,就會沒事找事。
前段時間,網友@afra在微博吐槽自己的煩惱。
她所從事的環境設計部門,熬夜畫圖,加班做模型是家常便飯。
婚后不久,因為懷孕,婆婆和老公一再勸她暫停工作,安心養胎。
她想,歇就歇吧,畢竟工作比較辛苦。
起初,她很享受這種日子,飯有人做,錢有人賺,自己樂得清閑自在。
但幾個月以后,越來越多的瑣碎事情讓她煩心不已。
來源:全景視覺
從前,婆婆在家沒事閑聊,常夸小姑子勤快懂事,啥事都不讓人操心。
可現在怎麼越聽越感覺不舒服,好像有意針對自己一樣。
想起上班那會,頓頓做飯手忙腳亂,喂飽肚子就很知足。如今飯菜稍不可口,心里就會不痛快,感覺婆婆怠慢自己,覺得憋屈。
有時老公沒及時回復消息,她都會胡亂猜想,若是回家再晚點,她就忍不住氣惱。
前兩天醫生建議她復查,更讓她惴惴不安,懷疑哪里出了大問題,整夜整夜睡不著。
太閑的人,哪怕一點小小的觸動,都會糾結不安,在腦海中肆意發酵。
長此以往,就會陷入情緒內耗,跟別人過不去,也跟自己過不去。
就像《菜根譚》所言:「人生太閑,則別念竊生。」
閑得太久,就會胡思亂想;閑得發慌,才會把雞毛蒜皮都當回事。
很多時候,痛苦的根源并非事情本身,而是事情所引起的情緒內耗。
人一旦忙起來時,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時間處理復雜的情緒。
有事可做,有所盼,有所依,人生鮮活,誰還會在意那些個破事。
太閑,容易荒廢自我
知乎上有個話題:一個人到底是怎樣一步一步廢掉的?
高贊回答是:
「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,就是讓他閑著、閑著、一直閑著。」
太閑,就像是一種慢性毒藥,會讓人不知不覺喪失對生活的熱情。
麥山曾講述過自己的故事:
他把操勞一生的母親接到城里,還特意請了保姆,好吃好喝伺候著。母親吃了睡,睡了吃,整日沒事可做,就天天站在陽台上張望。
眼巴巴地看著兒子上班遠去,再眼巴巴地看著兒子下班歸來。
不久之后,母親話也少了,人也有氣無力。
去醫院檢查,但又沒查出什麼毛病。
有一天,保姆請了一周假,麥山發愁起來。
母親說沒事,你放心去上班。
晚上下班,他心急火燎地趕回家中,卻看見母親已經擺放好飯菜,就等他回來。
從那以后,母親每天做飯洗碗,還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。
母親感覺自己又能照顧兒子了,自己還有用,心情越來越好,整個人都變得精神了。
一台機器長時間不運作就會生銹,人也一樣,終日無所事事,身體機能就會逐漸退化。
來源:全景視覺
正所謂「水停百日生蟲,人閑百日生病」。
太閑,容易讓人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,進而喪失對生命價值的感知能力。
心理學家在一項研究中發現,適度忙碌的人,其壽命比普通人高出29%,而且有更優秀的記憶力和推理能力。
漫畫家方成先生在93歲時,依舊思維敏捷,每天堅持用電腦打字寫傳記。
很多人問他養生之道,他寫了一首打油詩:「生活一向很平常,騎車畫畫寫文章,養生就靠一個字‘忙’。」
無論大腦還是身體,都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,身體越活躍,心智越有活力。
凡事盡力去做,做自己想做的事,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,不僅強健你的身體,還滋養你的心靈。
人生下半場,不要閑過頭
笹本恒子,曾被稱為「不死女神」。
為什麼不死?她的回答更是震驚了世人:「因為我沒有時間!」
恒子最初的夢想是成為畫家或是作家,後來,她接觸到攝影并逐漸沉迷其中。
她因此成為日本攝影協會的第一位女性攝影師。
人到中年,她遭遇了失業危機,但她不以為然。
從學習服裝設計到鮮花設計、珠寶設計,她一直在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71歲,她重拾攝影,創辦攝影展。
晚年的恒子清晨起來第一件事,就是邊看電視,邊做體操。然后,她開始瀏覽新聞報刊,并剪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。
她會執筆記錄這些素材,還會記下剛剛學會的英文對話和短語。
她從不允許自己懶惰,恒子這一生,都執著于自己所熱愛的事情。
恒子不無自豪地說:「珍惜生命最好的途徑,就是把它淋漓盡致地燃燒透了,不停地去折騰自己喜歡的事。」
忙著,不僅僅是一種效率,也是一種人生境界,讓人感到充實和快樂。
來源:全景視覺
高僧佛光禪師,一生致力于講學說法、誦經譯經,還專心寫字、作畫,日復一日。
晚年禪師神采奕奕,氣色不減當年。
有人詢問禪師:「為何不見你衰老呢?」
禪師微微一笑:「每一天都有事可做,哪有時間變老呢?」
終日無所事事的人,心中沒有既定的目標和方向,就只會虛耗精力和生命。
倘若過得忙碌充實,沒時間體會負面情緒,不會變得更老,只會變得更好。
無論何時,都不要自我懈怠,而是遵循內心,按照自己喜歡的節奏去生活。
人生下半場,珍惜當下,不浮不躁,不慌不忙,認真過好每一天,踏實走好每一步。
畢竟,我們的生活態度,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品質。
梁實秋曾說:「閑,要閑得有滋味,忙,要忙得要價值,這樣才像一個人。」
深以為然。
忙是一種對生命的釋放,閑則是一種對生命的修復。
既要在忙碌中充實自己,也要在閑暇中滋養自己。
不管有錢沒錢,都別讓自己太閑,人閑生余事,地閑長荒草。
生活要有節奏感,松弛有度,有事做事,無事修心。
讀書、賺錢、工作,養身、養心,天地遼闊,人生有諸多不同的活法和選擇。
忙時有序,閑時有趣,就是生活最好的狀態。